乌干菜、油豆腐、茴香豆和酒——鲁迅笔下的绍兴饮食文化

五、乌干菜、油豆腐、茴香豆和酒——鲁迅笔下的绍兴饮食文化

绍兴菜属于浙菜系,鲁迅文章中对饮食着墨其实并不多。然而说出于文化价值也好,商业利益也好,饮食文化在文化传承当中最容易树立起来。依据鲁迅的文章,我们专门品尝了咸亨酒店的菜肴,也查阅了一些有关鲁迅饮食习惯的文章,选择了这几个相对著名的文化符号进行阐述。

乌干菜,又称梅(霉)干菜,属于绍兴三乌之一,张载阳《越游便览》中记述:“乌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别。芥菜味鲜,油菜性平,白菜质嫩,用以烹鸭、烧肉别有风味,绍兴居民十九自制。”鲁迅在《风波》中也写到过:“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乌黑的蒸干菜”就是梅干菜。1935年3月,鲁迅寄给他母亲的信中也说:“小包一个,亦于前日收到,当即分出一半,送与老三。其中的干菜,非常好吃,孩子们都很爱吃,因为他们是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干菜的。”可见鲁迅本人是比较喜欢吃梅干菜的。此外还有一位名人,便是祖籍绍兴的周恩来总理,他也非常喜欢吃梅干菜。

梅干菜其实就是腌干菜。常以芥菜、雪里蕻腌制转色变黑褐色、成熟为咸菜,后经太阳猛晒脱干水分,形成干菜。梅干菜烧肉、烧鸭都是非常可口的菜肴。

鲁迅还曾特别对干菜吐槽一番:“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着过多少回大饥馑,竟这样地吓怕了居民,仿佛明天便到世界末日似的,老喜欢储藏干物。有菜,就晒干;有鱼,也晒干;有豆,又晒干;有笋,又晒得它不像样;菱角是以富于水分、肉嫩而脆为特色的,也要将它风干。”这干菜的确可口,但鲁迅也是想不明白为什么绍兴人喜欢做干菜。

干菜的产生可能与绍兴人的节俭有关。远溯到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令全国上下节衣缩食,咸干菜易于保存而节约,故而大行。而且梅干菜使咸与鲜巧妙结合,具有独特味道。

油豆腐其实就是油炸豆腐,加以酱料,味道非常鲜美,现在仍是咸亨酒店必点美食。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就提到了这个,原文中以“我”的口吻说出了这句话:“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

《孔乙己》一文让茴香豆超越了单纯食物的概念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茴香豆只是一种普通食物,但是绍兴咸亨酒店的茴香豆就不普通了。我们嚼着茴香豆,更多的是在体味鲁迅先生笔下所描绘的绍兴风情。

鲁迅嗜烟远胜过酒,但鲁迅的文章里却喜好谈酒。比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的魏晋文豪们,还有孔乙己、阿Q等,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是中国酒文化中的著名人物。绍兴以黄酒闻名,酒文化更是由古及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在酒杯里写出来的;徐文长的“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春雷”;鉴湖女侠秋瑾把酒拔剑,“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尽见干云豪气。袁枚《随园食单》亦描述绍兴老酒:“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种种故事,都让绍兴的饮食文化带有浓厚古君子文化风范,更让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