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博物馆看各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及异同——以苗族、侗族、白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为例
2025年08月21日
从上海博物馆看各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及异同——以苗族、侗族、白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为例
探究缘起
平日里我们虽然都穿休闲装,但在节庆活动、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民族服装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们能代表我国56个民族的特色。2008年,中国有15个民族的民族服饰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上述原因,我们走进了上海博物馆的“少数民族工艺馆”,从展馆中展示的众多民族服装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六个少数民族:苗族、侗族、白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以此来看各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及异同,从而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有进一步的了解。
上海博物馆的“少数民族工艺馆”总共分为六大板块:“服饰工艺”“染、织、绣工艺”“金属工艺”“雕刻工艺”“漆器与手编工艺”和“面具艺术”。“服饰工艺”板块展区内容最丰富,通过参观,我们对各少数民族的服装首先有了视觉上的感受,对民族服装的特点和差异也有了最初步的认识。比如,我们注意到北方民族的服装质朴厚实,常有宽袍长褂,而南方民族的服装就显得较轻巧秀丽。“服饰工艺”板块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内容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同一民族因地域、支系的差别,服饰也各异”。此外,在“染、织、绣工艺”板块,我们看到了苗族蜡染花鸟纹被面,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充满了生活气息。第一次参观中我们的收获在于有了强烈的直观感受并且拍下了照片,但只是停留在一些零星的看法和认识。于是我们开始深入思考南北方服装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走进上海博物馆时,我们带着列好的问题提纲,重点着眼于苗族、侗族、白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这六个少数民族服装,并结合上海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