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童年家境与成长的关系——以鲁迅、巴金、老舍等现代作家为例

探寻童年家境与成长的关系——以鲁迅、巴金、老舍等现代作家为例

探究缘起

电视剧《都挺好》的大火掀起了一阵讨论原生家庭的狂潮。一个重男轻女的畸形家庭中培养出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孩子,但就像心理学家弗里曼认为的那样:“人从家庭的经历中,不可能没有情感未了的需要。”所以在他们的身上都能发现原生家庭留下的痕迹。

这部剧使我们意识到了童年家境对人成长的影响之深。同时,我们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名人多次提起他们的童年,比如耳熟能详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情真意切的《我的母亲》等。让我们不禁好奇,名人的童年里是否有对成长至关重要的经历,他们如何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或是被困于原生家庭的阴霾下?

于是,带着疑问,我们来到鲁迅纪念馆、巴金故居一探究竟。在他们曾生活过的环境中、在他们留下的一字一句里,我们收获颇丰,探寻到了一些有关于他们童年、家境的蛛丝马迹。我想,以巴金、鲁迅为代表的那一批现代作家,他们的童年或多或少是有一些相似的吧。在这样一个注定不平凡的时代,经历了或快意潇洒,或愁苦悲怆,或跌宕起伏的童年,饱受来自原生家庭的诸多影响,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