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

[2]渠晓云:《论越文化的多元发展》,《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

[4]鲁迅:《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5]鲁迅:《女吊·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6]王德林:《鲁迅与农民朋友章闰水》,《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7]陈莹静:《有趣的绍兴人名》,《语文建设》,2002年第1期。

[8]鲁迅:《寄<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9]鲁迅:《马上支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探究感想

在微课题论文完成之际,我们要先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卞文文老师和陈茵老师。卞老师在我们课题的材料收集、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都做了详细指导。鲁迅纪念馆的陈茵老师也在我们的论文选题、研究方向分析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指导性意见。同时,也感谢鲁迅纪念馆能专门延请鲁迅研究的专家们为我们做破题讲解和研究方法培训。我们论文的顺利完成和各位老师的倾力指导是分不开的。

回顾研究之路,我们感觉既辛苦又充实。确定课题题目后,我们就开始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从《鲁迅全集》到“中国知网”文献,从“百度文库”到“旅游网”体验栏目,我们广泛收集契合本课题的素材与资料,细致比对,勘误校正,并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考察。因为是第一次做这样的课题,我们曾犯过不少错误。同时,我们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我们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更逐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

查阅了这么多史料,游历了鲁迅故里,让我们非常感喟的是鲁迅文章中所呈现的那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三味书屋、鲁迅故居、咸亨酒店,当这些场景一个个呈现在眼前,纵使初见,亦是那样的熟悉。故乡的一草一木,似乎已深深地刻在鲁迅的记忆里,而后又化成文字,传递给了我们。而我们似乎也能看到:闰土、孔乙己、阿Q、祥林嫂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在坎坷不平的青石路上走动生活。从这些人物悲剧故事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鲁迅乡忆中所包含的感伤和痛苦。一方面是有着乡情和亲情牵绊的故乡,一方面是冰冷无奈的社会现实,想要“改良这人生”的鲁迅的心情可想而知。

鲁迅精神是博大的,鲁迅笔下的绍兴是迷人的。一个时代形象的呈现必然带有其历史的逻辑性,任何一种民俗文化产生与演变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这一切都不是一篇短短的论文能完全涵盖的。我们会将这一次微课题项目作为起点,不断地探索研究。

课题组成员:上海市民办迅行中学

王镐诚 顾一凡

指导老师:卞文文

陈 茵(鲁迅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