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对海兽图纹饰的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对海兽图纹饰的影响

空白期恰开始于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而这一时期的海水瑞兽纹非常多(如图1所示),此两者之间有一定联系。郑和打开了海洋世界的大门,然而下西洋之后明朝政府却加强了海禁。如王德安所言:“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等历朝政府都颁有禁海令,并以立法形式将禁海令列入《大明律》,强令军民人等遵守不逾。禁官民二桅以上远洋船出海。”

明朝人民对于大海的向往被禁锢,紧接着郑和下西洋之后的空白期,民窑有暗喻解除海禁的海水龙、海水马的图案出现。这些瑞兽原是一种保护神,一种民间崇拜的图腾,瑞兽与海水结合到一起,反映了渔民祈求捕鱼平安顺利的心理,但该时期海禁加强,百姓不得下海,这些画面的寓意或许也有所改变。笔者认为,空白期的这类纹饰应是百姓向往海洋,希望瑞兽能让他们早日出海的体现。

图1 海水瑞兽纹盘,明正统至天顺(1436~1464年),2014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北麓)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笔者摄于上海博物馆)

另外,海禁越是加强,海上倭寇越是猖狂,空白期也是如此。再加之蒙古不断扰边,民间农民起义,动荡不断,天下不得太平。此时期官窑也生产海水瑞兽瓷器,这可以看作是皇帝希望借瑞兽之纹,镇四方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