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

(二)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

在钱学森图书馆里面,大约有三层楼高的大厅挂满了钱老的手稿,仔细瞻仰钱学森的遗物,那工整的字体、规范的表格、精确到小数点之后8位的运算式等,都让观者倍受感动。

展厅中摆放着钱学森存放论文定稿的信封,透过泛黄的纸张,依稀看见一位躬耕不辍的学者在案头奋笔疾书:那是1941年,钱学森撰写的《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最终定稿共十页,但他前后修改了五次,演算草稿达七百多页。在存放最后一稿的信封上,钱学森写上了“Final”(完结),但随即意识到,对科学真理的探求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他在旁边补上了一句“Nothing is final”(凡事皆无止境)。钱老说:“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是很曲折的,要准备付出劳动,准备出汗……我自己过去发表过一篇关于薄壳方面的论文,只几十页,可是反复演算报废的却有七百多页。”

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亲自到第一线具体指导,在航天界传为佳话,并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他和青年同事们谈心说,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都必须做到“严谨、严肃、严格、严密”。

虽然隔着玻璃橱窗,但观者透过泛黄的纸张,好像是在与这位科学巨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科学没有捷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钱学森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卓越的成就,与他的“勤”“真”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