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廖琴、曲建升、王金平、高峰:《世界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5年第2期。
[2]沈叶红,《黄粉虫肠道菌的分离和取食塑料现象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探究感想
很荣幸能参加本次“进馆有益”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要感谢家庭对我的支持。第一,昆虫实验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引起不适,这意味着对于我和家长来说两边都要妥协,我把实验区域限制在阳台,后来的“室内环境”也选在昆虫博物馆实验室,而达成以上条件后,家长才同意了整个实验。第二,耗材(虫和第一次塑料粉)花费较大,第一次实验中,我花了100多元买塑料粉,之前还购买过虫子完全无法消化的塑料粒子,这几种饲料最后都被证明是失败的,家长一开始也很生气,但后来还是支付了后两次购买昆虫费用,这也说明了实验材料的购置一定要事先思考可行性,切忌盲目购买。第三,外婆在实验中对我的操作进行了很多指导,也推荐了一些工具,比如用镊子轻松地夹起虫,饲料怎么称不容易洒。在实验完后她经常帮忙打扫现场,感谢她的协助。
另外,我要感谢昆虫博物馆,参观昆虫馆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次实验的动机。在第三次实验中,他们为我提供了实验室环境,同时提供了更好的仪器,比如说专业饲养盒和精确的电子天平。第三次实验过程中也是他们帮忙负责看管虫的。最重要的是,每次实验结束后的反思都是我与工作人员讨论后得出的,工作人员的意见使得第三次实验较为成功。
这次活动,我的收获是什么?是实验结果吗?我认为不是,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知识储备不足,能调动的设备也不足,最后的成果放在生物学上说连细胞水平都算不上,要找出分解塑料的酶究竟是什么,再提取相应基因用微生物基因工程大规模生产就只能放到展望部分了。时间较紧,结果误差也挺大。这次实验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动手能力和意志的磨炼,弓着背一条条地数虫子,称量时如何减少误差,加上外婆教给我的经验,都构成了我今后发展的力量。
希望今后能继续参加类似研究活动。
课题作者: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谈天爱
指导老师:孟丽军 袁 刚
黄健波(上海昆虫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