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 探究艺木生活,寻找上博“非遗”
我所执教的“生活与艺术”研修课是一门探究生活与艺术关系的人文社科类专题研究性课程。这门课程与场馆资源更加密不可分,课程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就是将微课题研究与场馆参观结合起来。
在其中一个专题研究中,我们带领学生前往上海博物馆寻找“古代生活”。在这节专题研修课中,我制定了如下几个教学目标:(1)学生能了解上海博物馆展馆的基本陈列情况。(2)能通过实地走访、案例学习,了解如何探究上海博物馆展品的艺术形式美特点及其与古代生活的联系。(3)感受上海博物馆收藏展品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一些从上海博物馆官网上下载的展品图片,让学生自由讨论这些展品大概是哪一个时代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实用价值,设想一下古代的生活。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上海博物馆现有十个艺术陈列专馆、四个文物捐赠专室和三个特别展览厅,着力体现各艺术门类的完整发展历史,体系之完整、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因此,通过观看上海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学生可以接触到极为广泛的研究对象。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对上海博物馆开放展馆的参观,简要罗列自己感兴趣的几件藏品,在课堂上交流这件藏品的基本信息,以及其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进馆”后的研究,不少学生找到了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比如2018年我校一等奖获奖论文《在上海博物馆的物质文化中寻找“非遗”——以土家族傩戏面具为例》,两位学生在探究缘起中这样写道:“在参观上海博物馆时,我们偶然看到了少数民族藏馆中的土家族傩戏面具。对其稍有了解的我们认为这种物质文化的背后与很多艺术或文化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课题由此诞生。我们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经过更深层次的研究后,发现傩文化与图腾文化是本源与延伸的关系。”这组学生受到博物馆藏品的启发,从而进一步探究土家族傩戏面具及其背后的傩文化、图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