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红彩海水龙纹见证风格变迁
2025年08月21日
(七)青花红彩海水龙纹见证风格变迁
青花瓷制作过程是先在瓷器上画上青花,再上一层透明的釉,最后进行烧制,因此也称其为釉下彩。青花矾红彩则是釉上红彩与釉下青花的结合,创始于宣德,在空白期逐渐流行起来,多以海水龙纹(如图9所示)作为题材,尝试各种配色,或是赤海青龙,或是青海赤龙,工匠们不断探索着色彩与图案间的协调,并逐步地掌握了釉上彩绘制技巧,对之后成化时期的由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形成的斗彩瓷器影响深远。
永宣的图案给人一种气魄雄伟、繁华壮丽的感觉,而成化风格则精巧细致,与其有所不同。钴料来源由进口转向国产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国产钴料较进口的淡雅,不适合绘制豪放壮阔的图案,于是匠人们转而追求工艺的精细,以海水龙纹图为例,早期的龙通常画在大罐上,给人气势磅礴之感,后期多描绘在小罐、碟子上,且熟练运用青料,将龙肚与龙背用不同的深浅表现了出来。海水纹也从单一的海水到勾勒出更多飞溅的朵朵浪花,更加力求还原海水的质感,制作愈发细腻,成化风格由此诞生。正如《琳琅》一书中记述:“成化时期的瓷器呈色淡雅,受人喜爱,与永乐宣德时期相比,绘画工艺和青花用料都发生了变化。”从青花到“彩花”,从繁密到精细,色彩的丰富与花纹的精致,都为成化的斗彩兴起做了铺垫。
图9 青花红彩海水龙纹盘,十五世纪中期,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