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造就,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教育又特别重要。要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实现不了的,对此,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是教育系统的“塔尖”,是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国之大计。一方面,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承担着发展科技、追求创新的使命,另一方面它更肩负着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使命。如果说,现代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那么,研究生教育是其中的关键之一。对此,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的高度来认识。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张。而且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比例远远超过本科生扩张的比例。目前,中国研究生数量居世界前列,有人戏称为“研究生也大众化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无疑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研究生肩负重任。研究生群体,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特别是博士生更应该是拔尖创新人才。所谓拔尖创新,绝不是一般创新,而是追求重大的、原创性的、影响深远的创新。“今天的桃李,明天的栋梁”。研究生不仅要基础扎实,还要专业过硬,力图创新,更要德才兼备,成为社会的栋梁。

但是,毋庸讳言,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和现代性中的一些危机是相关的。现代社会高科技飞速发展,物质供应日益丰富,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与科学技术发展同步。人们的生存环境日益物质化,日益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在“压力山大”面前,不少人在高速生活中匆匆赶路,陷入“忙—盲—茫”之中:整天忙忙碌碌,却经常陷入盲目之中,迷茫之中,仿佛是原地高速旋转的陀螺,快则快矣,却找不到方向,内心世界充溢着焦虑恐惧、空虚疲惫、浮躁不安、彷徨失措,而且价值观混乱、缺乏美感……对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内心的安宁,人们无暇顾及,无所适从,无能为力。

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饱含深情和期待地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既是巨大的问号,也是巨大的感叹号,它既是对当前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的现实拷问,也是当代社会对杰出人才的热切期盼。它引发出社会的广泛共鸣,不仅是教育层面,还包括学术层面、思想层面,更包括体制层面等。处于教育系统“塔尖”的研究生教育,对于如何培养杰出人才、创新人才当然要做出反思和回应。

因此,现行研究生教育质量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特别是研究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发展研究生探究能力,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重要的课题,成为社会的热切期盼。但是,相较于一般高等教育研究而言,当前研究生教育研究仍显不足。特别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进行专题研究。本书试图研究和讨论研究生的人文化素养和探究能力培养。

一、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

研究研究生教育,首先要了解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

作为处于教育系统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从教育对象到教学组织、培养方式、制度安排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大体来说,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

(2)教育内容的专深性;

(3)教育活动的探究性;

(4)培养方式的导师制;

(5)教育组织的学术探究性。

(一)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

研究生教育的对象具有高层次性。这种高层次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就研究生群体本身而言;二是就培养目标而言。

第一,研究生群体本身具有高层次性。

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群体既有高校学生群体的共性,也有研究生特有的高层次性。总体而言,他们是经历过层层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不论是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还是独立性和心理承受力等,他们都出类拔萃。相较于一般的本、专科生而言,他们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思维方式、综合能力等方面受过良好的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考能力相对成熟,有主见,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学习与生活上,也具有更高的自觉性,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在人生观上,他们往往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第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层次性。

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金字塔的顶层,其教育目的从属于高等教育目的,与本、专科教育目的一脉相承。但是,研究生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远远高于本、专科教育。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本、专科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中基础性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越来越成为精英人才培养的主要阶段,承担起培养精英的社会使命与理想

研究生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表明:研究生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专科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切不可将本科生与研究生简单笼统地混为一谈,将研究生教育本科化。也就是说,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必须回应教育对象高层次性的诉求,要立足于研究生群体在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人生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不可就此断定研究生已经具备完全的自主能力,而无须导师指导就能达成研究生教育目标。

(二)教育内容的专深性

研究生教育的内容具有专深性。这里所谓“专深”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专业”,一是指“高深”。

这里的“专业”,是指由学科知识分化而产生的知识的专业化领域。专业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得以运作的基本载体。“研究生的学习计划要反映学科领域的专业化”,并且,其“学科专业化比任何其他层次的学科专业化更普遍和更受重视”[1]。由于这种专业化特别明显,实际导致各个专业之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甚至研究思维。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讲的就是这种专业性。而为了突出这种专业性,在专门知识领域的学习和创造方面,研究生教育往往有着进一步加深、拓宽的要求。

这里的“高深”,是指高深学问。根据美国学者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所述,高深学问是“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的那些学问[2]。另外,布鲁贝克也明确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所谓‘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种意义上,这种程度在教育体系的上层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为一种不同的性质。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3]

研究生教育的专深性是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服务的。它不同于本科教育主要致力于学习累积专业基础知识来达到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生产知识等作为基本内容,而且强调引导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研和实践,使其成为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良好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研究生教育内容的专深性往往出现“重专轻博”的倾向,甚至是对“博”的忽视。也就是说,在致力于学科纵深发展的同时,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忽视对其道德修养、价值观念、人文修养等的培养。

(三)教育活动的探究性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以“研究”“探索”为内容、特征和培养方式的一种教育。

研究生教育最基本的特性,就是探究的特性。可以说,研究生教育是探究的场所。研究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研究要重视这个最基本特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研究生教育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但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一种培养研究人员的教育……忽视研究的特性,就会给研究生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4]研究生教育的探究特征,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培养方式上,研究生教育是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即让研究生参与各种研究活动来进行教育,而且这种培养方式始终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这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以传授知识、技能及社会实践为主的方式。

(2)在课程设置上,学术研究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其课程结构和内容必须围绕研究性这一目标来设计。

(3)在教学方式上,为适应研究生的研究要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研究性教学法。对研究生导师来说,他不仅要进行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还必须主动积极地发起或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研究生来说,参与科研活动是其基本的学习方式与建构知识的重要途径。当然,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与科研院所进行的具体的研究工作和创造活动不同,它虽然可能也包含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但主要目的还是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其将来在实际的专业工作中继续研究和创造的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探究性特征表明,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应处理好“探究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注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

(四)培养方式的导师制

导师制是研究生教育中实行的一种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思维方法、生活等进行因材施教、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导师制最早出现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后来逐渐被各大学使用。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中不一定存在导师制,但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制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色。

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体现了因材施教、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主体性互动。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使研究生导师制呈现以下特点:

其一,研究生导师是教育指导者。研究生导师多是由学有所长、造诣深厚,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高于一般老师的教授、副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指导者,不仅承担着指导研究生的学业、科研、论文写作等任务,也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品德、人格修养和日常生活方面的指导的责任。

其二,更容易实施因材施教。在这种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中,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一般来说,导师会为每个研究生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并通过与学生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参与科研项目或小班教学的方式等,将自身的专业知识、研究方法、治学风格,甚至人格魅力,或直接授受或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当然,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索也很重要。

其三,师生关系更为密切。研究生导师制是导师个人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师生关系体现为“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双重关系。一方面,一位导师不只指导一名研究生,也指导其他研究生;而一名研究生在接受一位主要导师指导的同时,还会接受导师指导小组其他老师的指导。最重要的是,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密切,不仅是师生关系,也是合作研究关系,共同作为科研项目的成员参与研究。

(五)教育组织的学术探究性

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组织,研究生教育组织是一个以学术研究为主要活动的组织。“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精髓是学术自由的原则,即一个真正的从事研究生教育的机构首先是‘自由的科学研究的工作场所’”[5]。从大范围来说,教育组织的学术探究性体现为,为履行探索新知的使命,处于高等教育系统顶层的研究生教育组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在教师的聘任和学位的授予等方面具有较充分的自主性,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培养需要招聘教授,并进行动态调整等。从小范围来看,教育组织的学术探究性体现为,在教学活动中,导师和研究生在教学、学习、研究上的自由度大、自主性强,能自由地发表新思想和新发现;管理手段上,为适应管理对象的特殊性与差异性,有着区别于本科教育“规范性”的“柔性”管理特质。

二、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

在上述讨论中,已经或明或暗地包含着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的问题,而将其特别提出来,是为了更聚焦于所要讨论的具体问题。本书研究这样一个话题,是基于以下一些思考。

(一)“业”与“道”:专业性与人文性的问题

人才越是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就越需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做根柢。毋庸置疑,作为最高层次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然而,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和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并不乐观。现实的情形是,部分研究生功利思想严重,知识与德行错位,术业专攻与人格完善脱节,责任感与使命感淡漠。更有甚者,近些年来,研究生犯罪数量不断增加,一些恶性谋杀事件更是令人发指。

这些教育领域的社会事实,让人扼腕叹息。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痛定思痛,深刻反思: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何以出现研究生教育“道”“业”分离现象?研究生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恐怕不能遮遮掩掩,或者只是在细枝末节上做些无关痛痒的表面功夫,也不仅需要让研究生“学些法律知识”,或是“关注学生心理”的问题,而是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在更深层次上进行认真反思,也就是从根本上反思研究生人文教育的贫瘠。

有研究认为,人文性的缺失,是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带来的现代性的深刻危机。这种现代性危机引发了深刻的人性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得越来越工具化,人性价值淹没在唯科学、唯市场的论调之中,人的道德理性被遮蔽,人的人性整体被无情地分离成碎片,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人性迷失,人性危机出现,社会问题就不断发生,并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人文教育就是人性、人心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一个有灵性、有德行的人,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文教育是教育的基本主题,也应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研究生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围绕成就什么样的人这一主旨,成材成人,德才兼备,这是研究生教育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现状令人忧心。

目前学术界对人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一般性的泛泛而谈,有关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具体研究相对较少,当然也就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本书聚焦研究生人文教育,这既是对高等教育理论,也是对人文教育理论、研究生教育理论在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上深层次的拓展。研究生人文教育面对的是“常新”的问题,因而也需要“常新”的研究。

(二)高深性与探究性的问题

研究生,顾名思义,应以“研究”为重。何谓研究?笔者拙见,从字面上理解,中国古人造字的智慧颇有深意:“研”者,即将石头打开,深究其纹理和道理;“究”者,即在洞穴里待很久,强调的是一种工夫和坚持,花工夫,当然是一件需要时间和毅力的事情。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探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所言:“精英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宛如旅游中攀登无限风光之峰,此峰必远、必高、必险、必奇,又似探寻幽邃神秘之洞,此洞必幽、必深、必危、必奥……只有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课题,面向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的重大项目,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前沿,面向人类探索未知的重大基础,方有可能获得客观世界的有关信息,方有可能突破,实现原创性的发明或发现,即拔尖创新。”[6]

如上文所述,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如教育对象的相对成熟、教育目标的高层次性和创新性、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和高深性、教育活动的探究性、培养方式的导师制等,决定了研究生教育与其他层次的教育有所不同,也决定了研究生要有独立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要有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要具有前沿性的创新知识,在专业上追求原创性的突破;要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有高尚的品德等。也就是说,研究生之所以为研究生,要讲究“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然而,现实情形仍有待改善。近些年来,由于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张,研究生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渐渐缺少探究性的味道,有些沿袭本科教育,不少地方的研究生培养采用大班制教学,而且仍是以注重本学科内容的讲授为主,忽视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研究生的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们成为知识的“存储器”;师生关系疏离,师生之间的交往往往局限于课堂之上,缺少本质性的对话沟通、交流探讨、质疑问难;研究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不少研究生还抱着“混学历”的观念应付差事;制度上也缺少有效可行的分流淘汰机制等。这些都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

不可否认,与国际研究生教育质量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差距,尤其是在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存在相当差距。另外,在博士生培养方面,我国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创新性不足,缺乏国际视野,博士生在开辟新研究领域、运用新视角新方法、提出独创性见解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有必要探讨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生活性与学术性的问题

教育即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教育是为了美好的生活。真正的教育提供直抵人心的力量,真正的教育是“灵魂工程”,是“心有灵犀”的活动,只有由心底生发出来,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触碰人的灵魂。教育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旨在促进人的成长,使人从内心理解生活的意义,从而互相关爱、积极生活、报效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说,教育的最终机理在于思维过程,可见思维的培养是何等重要,也可以从中体味出“钱学森之问”的暗示性和启发性的答案。教育需要激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将人的理性、激情与欲望看作灵魂马车的三个部分,理性是驭手,激情是良马,欲望是劣马,只有在理性驭手的指引下,人的情感才会朝着正确的航向,像良马那样带着马车奔向正途。如果失去理性的导航,人内心的欲望就会像一匹劣马带着马车奔向罪恶的深渊。因此,理性牵引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格的健全发展能推动教育的良好发展。

作为精英教育,注重专业性与学术性、探究性与创新性,是研究生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学术也在生活中。研究生教育不应该远离生活、枯燥乏味,更不应人格异化、人性缺失。学术若能生活化、审美化、人性化,则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学术的发展。

学术沙龙对研究生培养,特别是文科研究生的培养,恰如春风化雨,给研究生教育带来清新之感。学术沙龙具有平等互动、民主开放、自由探究、尊重包容等特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所以它日渐受到学者、教师的重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例如,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的周末家庭学术沙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深圳大学高教所”)的学术沙龙长期坚持,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等。

学术沙龙的教育价值有待挖掘,特别是在文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推广,包括其在问题意识、思维方法、沟通表达能力、学术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价值,有待挖掘。因此,对于学术沙龙教育意蕴的研究,以及对于其在文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实现等问题的探讨,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全书为分三编。第一编,寓道于业:研究生人文教育;第二编,探索创新: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第三编,沙龙课程化:学术沙龙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运用。

下面,简介各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借此简述笔者之管见。

(一)寓道于业:研究生人文教育

研究生也需要进行人文教育吗?

有些人对此心存疑问,似乎研究生教育是专业教育,因而不需要进行人文教育。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分析起来,研究生人文教育陷入了“四大误区”,即认识误区、思维误区、实践误区、指导误区。

究其原因,是因为研究生人文教育面临着“三大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市场经济的挑战;现代科技发展的挑战。这些挑战,一方面有意无意地将研究生教育中的“道”与“业”割裂开来,导致研究生人文教育出现种种问题,另一方面也为“道”“业”的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置了更高层次的难题。

研究生人文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有其特殊性。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毫无疑问,专业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但是研究生也需进行人文教育。不过,研究生人文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人文教育,不能脱离其专业另起炉灶,而是应将人文教育融渗于其专业教育中。在研究生教育中,需要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

在现代社会中,相较于生活节奏快而言,方向正确更为重要。可以说,“方法决定快慢,方向决定对错”。方法是“穿山的路”“过河的桥”[7],方法当然重要,但是相对于方向而言,方向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方向错了,与目标南辕北辙,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用功。这就需要教育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人文的力量。社会越是纷扰复杂,教育越应深思熟虑;社会越是纷扰复杂,教育越应宁静致远。研究生教育需要提供一种直抵人心的教化力量,观照人的心灵建设、人的身心健康,给人以心理支撑与精神慰藉。

生而为人,既有与外在世界相处的社会生活,还有个体内在的自我生活。个体生命质量关乎个体身心的和谐,如《中庸》所说,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便需要人文的力量。

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人文教育,更多应体现“寓道于业”的教育理念。“寓道于业”的研究生人文教育中,“道”,指的是人文、道理;“业”,指的是专业、学业、功业;“道”“业”不可分离。“寓道于业”的研究生人文教育,强调人文教育的融渗性、贯通性,强调潜移默化,强调知行统一。

因此,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策略构建,立足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主要包括:

(1)顶层设计:秉持“寓道于业”的教育理念;

(2)基础建构: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3)传导路径:师生互动,以仁成人;

(4)关键环节:加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5)制度保障: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

(二)探索创新:研究生探究性教学

研究研究,既研且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应培养研究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生教学应是学术性的教学,是探究性的教学,其本质与探究精神相契合。

探究性教学有着深远的历史源流,将探究性教学置于历史长河中加以分析,从东西方文化不同脉络中对探究性教学进行溯源,有助于了解探究性教学的本质和应坚守的原则。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研究生数量激增、教育资源不足以及一些认识上的原因等,现行研究生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上的“固守本科”倾向、“纯科研”倾向、“应付了事”倾向等,不利于研究生探究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有着多方面的观照、多方面的维度,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彰显探究精神的目的观,知行合一、实践探究的过程观,合作探究、协同发展的师生观等。我国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策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秉持探究性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2)师生互动,协作探究;

(3)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融渗探究精神。

(三)沙龙课程化:学术沙龙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运用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当然应注重研究生人文教育以及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等的培养,而更为密切的师生关系、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更加宽阔的学术视野、更加深厚的学术涵养等,同样也应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然而,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依然存在“填鸭式”灌输式教育,研究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度下降,研究生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缺失,师生关系疏远、淡薄,学术氛围缺乏等。

改革研究生教育,活跃学术氛围,使研究生教育体现出“研究”“创新”的特质,可引入“沙龙课程化”的教育模式,这对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于文科研究生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学术沙龙具有平等互动、民主开放、自由探究、尊重包容等特征,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它是实现教育“对话”的有机载体,是实现“协同效应”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形成浓厚学术氛围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沃土。

学术沙龙具体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以多种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学术沙龙可以贯穿于任何的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学习活动、学习环节、师生交往环节之中,它可以渗透在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深圳大学高教所长期以来坚持学术沙龙教育实践,其特征可总结为全员性、全过程性、教育性、长期性。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其成功之处,可提供不少启发。

以上三个篇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共同探寻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时代的研究生教育问题,其针对性是明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自在其中。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M].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9.

[2][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3.

[3][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

[4]冯增俊.现代研究生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1.

[5]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6.

[6]杨叔子.《游褒禅山记》对研究生教育的启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3(6):4.

[7]杨叔子口述,肖海涛整理.育人而非制器——杨叔子口述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