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的探索

三、“专题教学”的探索

高教所的每门课程都是按专题进行教学的,教师把每门课重要的内容分成十多个专题,通过每一专题的讨论,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将课程分成专题进行讲授,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以“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课程为例,除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大家的研究选题就多达二三十个,涉及高等教育学科的诸多方面,如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综述、高等学校学术自治与科层制管理关系的研究综述、人与教育研究综述——以张楚廷为例、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研究综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主要内涵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高等教育学若干基本概念辨析综述、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科性质研究综述、高等学校“产·学·研”相结合(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关于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研究的主要成果综述、学科(或知识)特性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关系研究、隐喻的教学原理与方法研究、知识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综述、21世纪初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主要进展、对话的教学原理与方法研究、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综述、学术性与职业性——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综述、通才教育模式与专才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与途径研究综述、关于“大学理念”的有关研究综述、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的特性及其发展模式差异研究、后现代主义与高等教育研究综述、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研究、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理论的进展和研究趋势,等等。每个学生进行三四项研究,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呈现给班里的其他同学,大家交流讨论,互通有无,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以使研究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在这样一种锻炼中,常常会使人萌发出新的想法,好多文章主题甚至论文题目都是在这样的讨论与练习中产生的,研究生的探究精神也在这样的专题训练中得到了培养。

下文是阳同学学习“高等教育哲学”这门课程的收获与心得。

人文性是教育的天性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任何活动无不打上人的烙印,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作为家庭活动、社会活动、学校活动,总而言之是人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人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元问题”,因而人的问题才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也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人文性,教育的人文性是其根本属性,人文性是教育的天性。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钱穆先生言:“天命所给予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叫做性。”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可否认,不能离“经”叛“道”。教育的“命”与“性”在人文,教育的道理在人文。教育的这种人文天性就是要使人“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离开人文性,教育也就不再是人的教育,而沦落为机械的、物的教育。教育必须顺从人的天性,并扩展其天性,随“性”而为,而不是违“性”乱为。

教育的“性”从不同视角讲也不同。从中西差别讲,中国教育异于西方教育。因历史文化、民族性格不同,中国教育有中国教育的天性,譬如中国教育追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西方教育有西方教育的天性,譬如西方教育致力于理性至上,科技创新。从社会元素结构讲,教育不是政治、不是经济、不是宗教、不是科技,教育必是人文的。

人类教育不管走多少路,最后还是要回到它的本真。教育的人文性是区别于政治、经济、宗教以及科技的本质属性。而回归教育的天性,也必须从主体、方法方式等各个方面达成。

1.教育不是政治

教育不是政治的工具、手段、玩物以及牺牲品。好的教育需要良性的政治环境,好的教育也必然推动政治的成功。

2.教育不是经济

教育不是经济,教育的导向不能是经济效率。从经济范畴看教育、看人生、看世界,容易将这个人文世界越看越肤浅。

3.教育不是宗教

教育不是宗教,教育却要了解宗教。教育归根结底是解决人的问题,而宗教也是因人而出现,以解决人精神世界的问题。宗教与教育都面向人类的生存问题,都以解决生命的延续为己任。

4.教育不等于科学

教育不等于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科学一词也不能完全概括教育的应有之义。我们且从教育与科学的几个特征来进行说明。科学是具体的,教育是主客合一的;科学是实利的,教育是未来的;科学说明的是“我它关系”,而不是“我你关系”,而教育要回到“我你关系”。

5.教育必是人文的

教育是人文的。首先体现为教育是人的活动;其次,教育的对象是人;再次,教育影响是人与人之间的传递。

6.教育要回归天性

教育回归人文的天性,即是要教育回到人本身,回归人的本体论世界。人本身即是教育的目的。而如今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整体处在客观化、科学主义化、实利化的世界之中。

通过一学期“高等教育哲学”的专题学习,阳同学不仅收获了高等教育哲学知识,同时还形成了自己对于教育人文性的独到见解。

经过了研究生第一学期提出“十个问题”的训练,研究生对问题的捕捉能力有所提升;经过“反刍”,研究生对问题的提炼分析能力有所提高;经过“专题教学”,研究生对研究的具体步骤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硕士论文的形成过程。老师们将枯燥的论文写作训练过程融入教学中,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做研究应有的态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