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
市场经济是一种存在高竞争、高风险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所特有的游戏规则主要为:
(1)功利追求。功利追求是市场经济产生的内在驱动机制,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最大化。这既是市场经济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也是拜金主义、假冒伪劣等现象滋生和泛滥的导火索。
(2)等价交换原则。也可以说是商品价值等量交换的原则,它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它意味着在市场经济面前,不存在任何等级、特权、门第等的高低,而只有“价值”的高低。对人来说,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把自己量化为商品并参与到市场经济环节中去。
(3)竞争。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有力地争夺生产资源和交换市场,商品所有者往往必须展开从价格,到选址、质量、包装、服务等领域的全方位的竞争。
就其表层来看,市场经济是关于经济的问题,关于“物”的问题;而其深层次,则是关于“人”的问题。市场经济要求生而为“人”而不是“物”的“人”,自觉积极地通过“物”来表现和确证自己。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中这种人与物的关系概括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3]。从这个意义而言,市场经济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空间,其游戏规则对身处其中的“人”从生存活动到精神思维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以及这种运行规则所蕴含的价值指向,一方面,既为教育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和活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等缺点,也造成了教育过程中的潜在矛盾。正因为如此,研究生人文教育不得不考虑的是:市场经济下,“人”能自由呼吸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教育的生存空间能有多大?如何利用市场经济法则中对教育有利的因素?如何规避市场经济法则中对教育不利的因素?
其一,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危机。
首先,受市场经济功利追求的影响,研究生教育不可避免地染上功利主义的色彩,过于强调教育为生产力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比如,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倾向于推出能赢得学生青睐的、有市场竞争力和就业前景的专业和课程;有些一级学科的申报、硕士点的设置、国家级实验基地的成立等,隐藏着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功利目的。
其次,在市场经济竞争性的影响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为争夺生源,或提高自身教育影响力,或争取教育经费,进入无所不在的竞争之中,因此他们倾向于投资能“量化”、能直接体现规模优势的教育资源,轻视无法立竿见影、立即凸显价值优势的教育资源。
再次,受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影响,研究生教育机构平庸化,俨然由原先智慧的“神殿”蜕变为庸俗的“商店”“工厂”。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学校的形象建设和“经济发展”为优先,教育中“人的价值”让位于“经济价值”,研究生教育由“育人”活动沦落为“制器”活动,教育面对其所负载的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显得步履维艰。
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究竟应该是学术职业的基础,还是售卖文凭的渠道?我们是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还是批量生产贴上“研究生”标签的产品?这是研究生人文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其二,教育主体间关系异化的危机。
虽然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竞争,但它不可避免地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引诱一些“经济人”为攫取当下暴利,违背人伦道德的规约走上极端利己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的道路。市场经济的不利因素同样会对教育产生影响,处在社会之中的研究生、导师、管理人员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意识、交换法则的侵蚀,在学习、科研、工作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
同时,市场经济也冲击着忠诚正义、修身慎独、重义轻利、仁爱孝悌、讲信修睦的传统伦理规范,导致一些人理想信仰丧失、价值判断混乱、道德失范等,甚至一些教师教书育人的信念也日益消失。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竞争冲击着师生之间正常的教学相长、良师益友的人文关系,从而使得师生关系疏离。
另外,受市场等价交换原则的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与学生“求学问道”的需求,被异化为可以等价交换的商品,以致师生之间出现了“老板制”“打工式”等非常态的功利型师生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非人性化的管理关系,导师与导师之间也出现了竞争性的利益关系。研究生与导师在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上的异化,使得教育主体有被“物”所奴役、被“商品逻辑”所控制的危险,部分人的教育信念、人格追求日益瓦解。在这样的环境中,研究生人文教育很容易成为空话或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