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专业思维误区
我们怎样去“思考”教育就决定了我们怎样去“做”教育,一旦思维不当,就容易把人的行为引入误区,导向歧途。专业思维误区是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误区,以至于不专程研究探讨就无法深入了解。但这样一个误区已经对研究生人文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制约,影响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大局,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与行为上的错误。
所谓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综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与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10]。专业思维方式是由于认识特定研究对象的需要,所形成的适应本学科专业的专门的理性认知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对专门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专业思维,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专业思维指的是围绕专业工作对象所形成的使命思维与工作理念;另一方面,专业思维指的是有效从事专业活动所应有的思考问题的具体思维与逻辑,如哲学专业的本体思维以及建立在本体思维基础上的从应然到实然,再到应然的思考路径;再比如管理专业的目的性思维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从假设到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的逻辑思维,如定位思维、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11]确切地说,专业思维方式正是研究生专业化教育和培养孜孜所求的,问题是,它所暴露的狭隘与局限,却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研究生人文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一)专业思维偏见
专业思维偏见是指重专业轻其他,主要表现为研究生及其导师、管理工作者在围绕专业工作对象过程中所形成的专业思维与工作理念倾向于“抬高”自身,“轻视”其他,将自身学科重要性和优长性绝对化。研究生教育主要依托精细划分的学科专业而成,且各专业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研究生及其导师在围绕专业展开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较强的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这种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被强化为较强的专业优越感。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难免会有部分研究生或导师片面强调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产生孤芳自赏、自命清高、高傲的优越感等情绪,同时,倾向于采用居高临下的姿态轻视甚至无视其他学科专业。这就无怪乎“文人相轻”“学术门户林立”、专业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内仍具有一定的市场了。
从微观层面来看,这种思维偏见更明显地表现在以下两点上:首先,认识上的偏颇。部分理工类院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片面认为自身所学专业重要,能及时满足社会的实用性,从而漠视无法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人文知识,轻视人文学科。而人文社科类院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片面认为自身学科已经具备丰富的人文资源,只需按部就班地加强专业学习,系统的人文教育便无须注重。这种认识所导致的后果,就是研究生人文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或是虚无化。其次,在教育管理上,专业思维偏见体现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特别是表现在财政划拨、资源分配、学科设置、教育质量评估等问题上的偏颇、狭隘,有意无意地减少了人文教育的教育资源与生存空间。
(二)专业思维定式
所谓思维定式,是指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等。研究生及其导师、教育管理者在围绕专业工作对象,形成较强的专业优越感的同时,也形成了本专业的特定思维模式与逻辑,主要表现为其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时从自己的思维定式出发,以自己的专业思维方式为依据和准绳,用片面的视角观察其他事物和问题。而且,在特定的专业训练和专业教育中,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所形成这种专业思维的速度更快、程度更高、稳定性更强。
这种思维定式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在人文教育理论建设过程中,研究者普遍采用主客二分的对象化的认识范式,将人文问题全盘当作某一领域的学术问题来处理,习惯于以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程序来解开生命的奥秘,尤其热衷于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概念辨析是几乎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的起点),最后却往往致使教育抛弃以生命本身作为尺度,导致人文教育深陷于“物化”“对象化”“唯概念”的线性思维“洞穴”中。
其二,在人文教育实践中,受专业思维惯性的影响,不少人对待人文教育像物理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一样,用了解物质世界的方法来理解人的精神问题,试图在此基础上发现人文教育规律,形成人文教育的“科学方法”,导致人文教育嬗变为一种技术教育。
其三,由于人文的思维与方法从认识上未被列入专业思维中,导致管理者、研究生群体普遍倾向于将人文教育当成“外在化”的实体教育,从而忽视教育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变化性,忽视个体自身的切己体察和收获,人文教育、人文知识遭遇被“悬置”、被遮蔽的困境。也正是受这种思维的影响,研究生教育愈发规范化、机械化、专业化,全面培育人情感道德和陶冶人性情的人文教育被逐渐消解。
无论是思维偏见,还是思维定式,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研究生人文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究其误区根源,主要来自误解或曲解了研究生教育“导人向善”的终极旨归。教育应始终坚持其独立的价值和尊严,复教育本然之善。因此,突破“专业思维局限”将是研究生人文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