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探究性教学与融渗性教学

三、加强探究性教学与融渗性教学

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过程来完成的,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某些研究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人格的缺陷,究其原因,在教学方法上来说,或是因为固守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或是只关注教学手段,没有体现教学方式的艺术性、人文性。归根结底,则是把教学方法僵化地看作科学范畴内的手段。尽管在教育理论中,关于教学方法究竟主要属于科学范畴还是主要属于艺术范畴一直存在争论,但主流看法还是认为,教学方法中既有科学成分,也有艺术成分。在寓道于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如何糅合教学方法的科学成分与艺术成分便是改变人文教育教学方法僵化的关键。

对高校来说,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改革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使教师在掌握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的原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追求艺术成分。“教学方法中的艺术是科学性基础上的艺术……教学方法中的科学性必须通过艺术来表现,没有艺术体现的科学,无异于死板的教条,而且规行矩步,也难免引向格式化和陷入僵化。”[7]

怎么去追求艺术成分,达到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目的,需要我们先明确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成分:首先,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某一专门知识领域而进行,因而其教学方法应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其次,研究生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掌握科学方法,创新科研成果,因而,研究生教育是通过模拟研究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其教学方法更接近研究方法;再次,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已经超越了基础教育阶段单一“传授式”的教学关系,其教学方法更体现师生“教”与“学”的美妙互动。

在认识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成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教育人文教育的实际,教学方法要实现“科学性基础上的艺术性、人文性”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强调。

一是探究性教学法。加强对具有探究、研讨、合作性质的教学方法的学习,如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等探究性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始终围绕专业教学,具有极强的研究性,而且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具有相当的主动性、体验性和深刻性,能充分体现研究生的主体能力,给予其精神空间与思想自由,这无疑很好地诠释了人文教育“灵活”“非强制性”的教学理念。据调查,学生最喜欢和认为最有效的方法首先均为课堂讨论法,其次为问题或案例教学法,再次为讲授法。[8]

二是融渗性教学。融渗性教学也称为跨学科教学,即“XYZ Across Curriculum”。有别于传统教学法中相关学科间的割裂,“融渗性教学”是一种力图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寻找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从而使学科内容有效衔接起来,融知识智慧于一体的整合教学方法。“融渗性教学”实际包含主修的专业学科,以及依托主修学科的人文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主修的专业学科所讲授的专业知识要接受来自人文原理角度的衡判评估,如此交互轮换衔接。

在融渗性教学案例中,实际上我们首先需要对专业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做出历史的、联系的、社会伦理的情境追问,从人文的意义上拓展对科学的理解,尤其需要追问它将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例如,生物遗传基因工程课教学,可以在完成专业主干教学之后,便转换为从社会学与伦理学角度对基因工程社会学与伦理学后果的评估,之后复又回到承载专业学科教学,结合寄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评估,对生物遗传基因工程的前提、条件和界限做出规定。这种追问从我们的实际生活世界出发,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培养其与天地人相接相处的宏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