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师生主体间的多向互动
(一)立足导师主导性与研究生主体性之间的双向互动
“教育结构的运行归根结底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13]传统教育里,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学生只能服服帖帖地接受“绝对真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结构发生了转变。知识经济解构了教师独霸知识的地位,消解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逐步大放异彩。近年来,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比较普遍和广为接受的提法是“双主体”说。“双主体”说的好处是,既消解了主客体对立,又消解了主体中心的思想。尽管“双主体”说最初见于基础教育,但无论是从其实质内涵和应用实践来看,同样客观地存在于研究生人文教育中。
在研究生教育领域里,这种新主体哲学一方面得到了制度保障,即导师负责制从培养机制上肯定了学有专长、造诣深厚、人格高尚的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制定培养计划、科研以及对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评审等事宜上,所发挥的教书育人、导人向善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迎合和彰显了研究生群体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立足于导师主导性与研究生主体性之间的双向互动,因而“双主体”说能有效规避狭隘单一地以研究生为主体或以导师为主体的倾向。因为,若把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主动权完全交给研究生,很容易出现大家忙于学业和自身发展,人文教育乏人问津的现象;而若把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主动权完全交给研究生导师,也很容易出现导师凭借领导、学者、长辈、专家的身份,以教导人、教训人的口吻向学生灌输知识,从而压制学生个性的现象。
这种主体哲学的另一关键即互动。互动不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而正是良好师生关系本身。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互动是导师人格魅力得以传递的纽带,如果互动消失,影响也就无从谈起。
研究生教育中师生是双主体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包括五个层面的关系:
(1)一对一的互动,即研究生与其导师的互动;
(2)多对一的互动,即所有研究生导师,甚至管理者都担负着教育、关心每位研究生的责任,而事实上,往往导师群体所形成的人文氛围更具化人力量,更能撼动研究生的思想观念;
(3)多元化的互动,即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多元的,包括知识、研究,甚至于生活上的和谐互动,而且互动的形式不拘一格,既有显性互动,也有隐性互动;
(4)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互动,在这种关系之中,导师自己也在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导师在教化学生心灵的同时,对自己心灵的教化亦具有渗透之功、反弹之力。应该说,教师不是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的“蜡烛”,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也照亮自己前进道路的“灯塔”;
(5)持续发展的互动,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绝不是短暂的“三年之痒”,而是超越时空的持续互动,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或“一日为师,终身为母”,或“亦师亦友”。
(二)发展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对话关系
“双主体”人文教育理论视阈下的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不是“我—他”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我—你”交互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对话关系。然而,在现实的导师与研究生互动中,却存在着机械的、缺乏人情味的、强硬的交往形式。
有学者将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分为权威型、和谐型、松散型和功利型。[14]其中,权威型、松散型和功利性便是这种机械的、缺乏人情味的、强硬的交往形式。权威型导生关系中,研究生导师是真理的化身,又可能承担着社会代言人、政府公务员、学校领导的角色,其话语行为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型。学生既惧怕导师的权威,同时也严重依赖导师的权威,导师作为“道德诠释者”的“传道”“解惑”之功便被严重消解。松散型导生关系下,导师与研究生基本无任何交集,学生几乎不受导师的任何影响。功利型导生关系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实际是一种上下级的雇佣关系,研究生仿佛是被束缚在导师课题研究生产线上的“工人”,而导师好像是这种生产线上的“老板”,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是生涩、生硬而且冷漠的。这一类交往形式,使得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心灵深处的交流更是奢侈。
布伯曾说,教育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对话。因此,师生主体间的多向互动,要倡导平等、交往、对话的师生关系。当然,平等无高下之分,应着重体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理想和态度;交往不应是制度上的规定,而应是师生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内在交流;对话绝不意味着语言层面上的你问我答,而应充分体现思想、情感、思维上实质性的碰撞、沟通与理解。这就需要导师改变传统“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树立互动意识,理解、尊重差异,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学生也应对导师给予人性的理解,而非神性的崇拜,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的环境,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成为良师益友,这样才能与对方形成精神上的良性沟通,从而会创造一个最佳的师生互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