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化跨学科学术沙龙
2006年10月开始,深圳大学高教所创办了“跨学科学术沙龙”,迄今已成功举办了近200期。深圳大学高教所的跨学科学术沙龙以学术性、开放性和跨学科性在国内高教研究界形成特色品牌,来过深圳大学高教所的知名学者无不对其富有特色的跨学科学术沙龙大加称赞。十几年来,先后有10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高教所讲学和进行学术沙龙,他们有来自深圳大学校内的专家学者,包括师范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社科部、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等不同院所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国内其他院校的专家学者,包括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外籍专家学者。著名专家学者潘懋元教授、刘献君教授、胡德海教授、尤西林教授、王伟廉教授、吴岩教授、别敦荣教授、卢晓中教授、黄福涛教授、张应强教授等都曾莅临高教所讲学。
每一次沙龙都由不同的专家主持、有不同的主题,他们所讲述的内容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学的领域,但又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下面简单列举一下所讨论主题,即可窥见一斑。
例如,潘懋元教授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别敦荣教授畅谈“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刘献君教授畅谈“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王伟廉教授畅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质量工程”,尤西林教授畅谈“现代性与时间”,黄福涛教授畅谈“国外主要国家高校课程改革的现状与趋势”以及“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动向与挑战”,张应强教授畅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与再出发”,吴岩教授畅谈“关于本科教学评估的一些问题”,杨移贻教授畅谈“论高等教育核心质量”,张祥云教授畅谈“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审思”,李均教授畅谈“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建过程及其重大意义”“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肖海涛教授畅谈“国学复兴与通识教育”“杨叔子的教育思想”“潘懋元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张文俊教授畅谈“数学中的辩证性”,胡弼成教授畅谈“教育能给人带来幸福吗?”,杨锐教授畅谈“重新审视东亚高等教育”,徐晋如博士畅谈“如何重构传统人文主义教育”,尹玉海教授畅谈“基于天机的人类文明思考”,张得保教授畅谈“太极拳流派传承、理论源泉及应用研究”,等等。
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机会,是一个又一个领略名家风采,近距离向大师们学习、请教、切磋的大好机会,从学科领域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着学生们的多学科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得他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下去学习、研究和探索,于多种学科思维的综合、观点的碰撞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前面已经谈到,潘懋元先生的周末家庭学术沙龙。高教所的沙龙继承了潘先生的学术沙龙的特点,也继承了华中科技大学朱九思先生当年经营华中理工大学高教所(后发展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倡导的学术例会的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高教所的跨学科学术沙龙又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大体来说,高教所的跨学科学术沙龙倡导教学相长、平等和谐、开放包容,具有“制度化、多元化、课程化、持续化”的特点。
(1)制度化。
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它是“讲座+沙龙”,通常是由一位主讲人就一个学术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讲座的地方在于,讲座结束后师生们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充分讨论,畅所欲言,往往还会引出新的话题。时间上,一次沙龙通常需要一整个下午,或是一整个上午;制度上,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参加,且要求学生记笔记。
(2)多元化。
跨学科学术沙龙面向宽阔的学术领域,涉及教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沙龙话题宽泛,而且既有学术上的探讨,也有生活上的观照;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动态,又有教育上,特别是高等教育上的热门话题。而且,不同的主讲人学术风格也各不相同。
(3)课程化。
这种跨学科学术沙龙是作为一门研究生综合课程,列入每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计1个学分,因而要求研究生必须参加。而且,在发布沙龙信息公告后,要求学生就讲座内容搜集相关资料,算是“课前预习”。每到期末,还要检查研究生参加沙龙的听课笔记。
(4)持续化。
跨学科学术沙龙定期举办,基本上固定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且已成为高教所传统,到目前为止,已经办了近200期。
沙龙的每一个主题都不是用两三个小时可以说得透彻的,学生和专家和老师们一起探讨,每次沙龙结束都会留下许多思考的议题。沙龙之前,有的同学会提前了解主讲人的学术背景和学术兴趣;有的同学会就主讲题目提前查阅文献、思考和准备;有的同学会带着问题听讲,准备提出问题;有的同学关注主讲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平等尊重、宽容接纳、开放自由、群言相激是沙龙的常态,“严谨地对待学术,宽容地对待学者”是对学问、对学者的法则,也是做人、做学问的法则。沙龙之后,学生们大都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期盼下次沙龙的到来。
一场场学术沙龙为研究生们拓宽了视野,激发着研究生们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这样一种自由融洽的环境中讨论学术,很容易迸发出新的视点。很多研究生会把自己感触很深的话题记录下来,发到空间、朋友圈和大家分享,又引来新的学习、探讨。不少研究生对某一感兴趣的话题收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文章,有的还从沙龙中找到了自己硕士论文的选题。
经过学术沙龙的熏陶,研究生不仅能够在开放的学术氛围中获得新知,而且会在无形中受到组织者或主讲人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的陶冶。
同学们通过参加沙龙,与主讲人之间、与教师之间面对面交流对话,不仅能够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学术观点,更能训练思维方法,拓宽学术视野。这些收获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提供的。沙龙不仅仅是学术的传播,还有情怀的传承。很多研究生一学期见不了导师几面,更别说师生一起谈学术,谈情感,谈情怀。而深圳大学高教所学术沙龙和跨学科学术沙龙课程化,不仅联结了师生的情感,更传递了一种情怀。
研究生在学术沙龙的春风化雨中不知不觉地将知识内化,还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深圳大学高教所1700会议室的墙上,挂着已经毕业的研究生所书写的“春风化雨”牌匾,正是学生心声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