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共同成长的师生观

四、合作探究、共同成长的师生观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而不是两个过程。它是一个整体,是不断产生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教师一面与学生一面的合二为一,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它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关联中的合作、互动与协同,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两面。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两面,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绽放出自己的生命活力。

研究生通过探究性教学可以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也会得到成长和发展,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充满问题意识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助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现新知、培养能力、增进情感、砥砺意志、完善品性,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真正地绽放。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不是强调一堂课中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的理论知识,而是将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教给学生,主张让研究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参与到课内及课外的探究训练中,鼓励学生参与多样的实习和实践性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主张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协同发展,为学生创造研究的环境和条件,调动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能力。

在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技能,教师的教学智慧也会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教学事件、教学情境的一种教学思维和能力。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出教师的知识积累程度、应用技能和教学风格。研究生导师的学历高、知识丰富、经验丰富,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可形成优良的教学智慧。导师在对研究生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应该张弛有度,讲究艺术,既不能过多过细,也不能太宽太松,就像松紧带,拉得太松起不到松紧的作用,而拉得太紧,会失去弹性。

总之,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评价并不只是事先设定好的、按照预计的方案就可以实现的。它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方法是灵活的,课堂中充满了问题,需要学生去探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主要是指路、启迪和升华。导师们所面对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存在个体差异,需要随机应变,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调整教学计划,灵活运用指导方法。通过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研究生导师的教学智慧也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现。

【注释】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3.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8.

[3]萧超然,沙健孙,周承恩,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49.

[4]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60-161.

[5]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1:51.

[6]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

[7]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1.

[8]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9][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

[10][美]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

[1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1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9.

[13]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理论探讨与系统构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46.

[14][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4.

[15]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69.

[16][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31.

[17]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83.

[18]罗秋明,梁美华,易斌.大学研究型教学:理论、方法与模式[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0.

[19]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7.

[20][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7.

[21][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14.

[22]杨叔子口述,肖海涛整理.育人而非制器——杨叔子口述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