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教学相长

二、《学记》:教学相长

《学记》是我国古代关于教育教学的经典著作。《学记》总共二十段,虽只有一千两百多字,但其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博大精深。从《学记》中,可以看到丰富的教学智慧,其中也渗透着探究精神。《学记》既谈教学目标,也论教学原理;既讲教师的教,也谈学生的学;既探讨教与学的原则与方法,也分析教与学中的弊病与问题。《学记》中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教学智慧,蕴含着浓厚的探究精神和探究理念。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原理

《学记》一开篇就说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从《学记》中可以看到古代的教育教学目标,其定位在“化民成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通过提高每个人的素质,进而提高民众的整体素质。

在教学原理上,《学记》主张“教学相长”。通过教学相长,使学生达到“知不足”“知困”,然后达到“能博喻”“自反”“自强”,“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进而“继志矣”,“能为师”,“能为长”,“能为君”。从中可以发现古人对教学作用的认识,即教学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学记》讲:“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中说,古代的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都将把教育放在首位,必须要通过学才能知道“道”的可贵之处,就像美味佳肴一样,不尝就不知道它有多美味,经典之中的道不学是不知其善的。而教的人,并不是完全了解了“道”才可以教别人,其实教也是一种学,是进一步的学。教学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是在教中学,学生是在学中学。另外,“教学相长”不光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还包括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其实探究也是一种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活动,教学相长也是探究性教学的教学原理。

(二)教学原则

《学记》中讲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预防原则、适时原则、循序原则、观摩原则、倾听原则、搁置原则等。

(1)预防原则。

《学记》讲,“禁于未发之谓豫”,就是要注意预防学生可能产生的邪恶念头和不良行为,预想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用适当的方法加以约束和禁止,防患于未然,将其解决在萌芽中。

(2)适时原则。

《学记》讲:“当其可之谓时。”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时机,审时度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时机的把握有时需要因学生而异,了解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在适当的时机加以指导需要教育者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

(3)循序原则。

《学记》讲:“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不应超越等级次序,不跨越进度,依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学习程度进行教学,讲究教学规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4)观摩原则。

《学记》讲:“相观而善之谓摩。”即倡导合作学习,发挥同学之间的激励作用,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5)倾听原则。

《学记》讲:“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听取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解答,不能轻易说教、训导。如果学生心中存在疑惑,却因能力有限无法表达出来时,教师就应该加以开导,或将问题讲解给他听。

(6)搁置原则。

《学记》讲:“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经过教师开导或讲解之后,学生仍然难以理解、经启发仍不能明白的内容,可以暂时放弃指导,等合适的时候再进行讲解。

(三)教学方法

《学记》对于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明确的探讨,《学记》讲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适度引导、勉励强化、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循序渐进、耳濡目染等。

(1)适度引导。

《学记》讲:“道而弗牵。”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让学生主动学习,给予适度的指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和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样也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2)勉励强化。

《学记》讲:“强而弗抑。”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要求,但要注意不能使学生感到压抑,以免抑制其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不应苛责学生。

(3)启发诱导。

《学记》讲:“开而弗达。”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探究、积极思考。学生有疑问时,不可将答案和盘托出,应当加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4)长善救失。

《学记》讲:“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每个学生都是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才智,培养学生的优势,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和不足,用自身的优点来弥补其缺点。

(5)循序渐进。

《学记》讲:“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人的认识和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因此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十分必要。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时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不可跨越式教学。在讲授有难度的内容前,要给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铺垫,使学生在坚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6)耳濡目染。

《学记》讲:“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教师要注重学习氛围的创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与模仿的条件,给予学生以目标榜样的激励,言传身教,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下,快乐学习。

(四)避免“四失”

《学记》讲: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学记》中探究的教学智慧无处不在,其中蕴含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于各个阶段的教学都非常适用。这“四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或者学习者在自学时可能会出现的四种问题,其实也是现在的研究生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1)或失则多。

学习者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贪心过重、贪多务得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贪多嚼不烂”。学习者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布置过重的学习任务,很可能导致事倍功半,最终只能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学不在多,而在精,数量上的多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学识,而应当深入学习,以求得质量统一,这才是真正的学。

(2)或失则寡。

学习者在学习时,可能会由于给自己定的目标太低,没有足够的学习任务,而不用功学习,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和处理学习以外的杂事。太过于轻松的学习,缺乏压力和挑战,学生很难取得大的发展。

(3)或失则易。

教学讲究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但是如果学习的内容太过简单,或者自认为很容易,便不做努力,不加深思,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还会使自己学不到东西,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学习过程缺乏挑战性,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4)或失则止。

学习者在学习时,可能会由于所学知识过难,或者内容太多,不知如何选择,百思不得其解后,对学习产生倦怠之心和畏难情绪,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失去上进的动力。

教师和学习者应当注意和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密切配合,真正实现对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