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明纳: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习明纳由英文Seminar音译过来,最初是指大学或者研究生院中的一小组高年级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原创性或者集中性的研究,教授通过定期会见这些学生并与学生探讨他们的报告或者研究成果来指导他们的学习方式。习明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第一个作为大学教学方式的习明纳,是1737年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中开设的哲学习明纳。起初,习明纳由个人开设。
现代大学之母的柏林大学对习明纳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一种基本的制度形式:教学—科研研讨班。在这个研讨班中,采用习明纳教学,教师和学生自由交谈、各抒己见、探讨学术,从而发现真理。习明纳的诸多优势,加上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其影响力不断扩大,经过不断发展,习明纳在近现代德国大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伯顿·克拉克曾对习明纳予以这样的评价:通过习明纳,“教学和科研活动结合起来,学习被结合在科研的框架之中。‘不停的探究过程’已经找到它的操作工具”[24]。可见,习明纳为探究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需的场所和工具。
习明纳的影响远不止在德国,对美国教育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年留德的美国留学生对习明纳传入美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上,习明纳就是当年美国留学生去德国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19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留德学者蒂克纳等第一批留德学者学成回国,把德国大学中盛行的习明纳尔介绍到美国,由此开始,习明纳尔逐渐成为美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25]习明纳后来成为美国研究生院最基本的一种教学形式。
习明纳的出现,增强了大学的探究性。习明纳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既是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学术创新、发展真理的一种科研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学术精神和学术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习明纳将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最终指向的是大学的探究性和科研精神。
习明纳的出现,改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下的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通常,习明纳开始前,学生需要查阅和整理大批相关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然后进行独立探究,并在习明纳中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与老师同学讨论。课前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高独立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创造了机会。在习明纳中,师生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论证自己的观点。讨论的问题并没有十分精确的答案,讨论者可以就问题进行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和批判精神,提高其探究能力与思辨能力。
习明纳的出现,改变了大学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习明纳中,学生可以不受传统权威的束缚,参与教学科研活动,这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更为平等、民主。而且,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使学生能够对已有观点和理论进行大胆的批判和质疑,进行创新性思考和探究。
可见,习明纳重在对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合作创新能力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习明纳对探究精神的追求,正是如今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所应该重视和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