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误区

一、认识误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研究生人文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主要是指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主体,包括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本人、研究生人文教育实践工作者等,在对待研究生人文教育问题的态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主观性、简单性、盲目性、盲从性等,因此造成了一些认识误区,典型的有:不需要论、无为论、混同论。

(一)不需要论

有些人认为,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在本质上是以“研究”“探索”为内容、特征和培养方式的一种教育,这使研究生不仅有学习专业知识的任务,更有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任务,因而研究生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课题研究、科研训练、学位论文等方面,任务繁重,且时间有限,研究生阶段无须再进行人文教育了。而且,研究生已在大学本科及之前的学校教育中接受了长达十几年之久的人文素养的系统教育与培养,绝大多数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个人修养,足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本人继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再进行研究生人文教育就是多此一举了。这种想法多半来自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任课教师。尽管这种观点在公开场合中很少被提及,但很容易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里成为局部的强势舆论,进而减少人文教育的可能性,其负面影响不可掉以轻心。

“不需要论”主要是因为对研究生内在的人文诉求把握失准,对研究生人文教育与研究生专业教育的辨证关系,研究生人文教育的深刻内涵、本质特征、目标要求等认识模糊而造成的。

首先,“做人”这一问题应该是一生的课题,不存在一个阶段接受了人文熏陶,另一个阶段就不需要再进行人文熏陶的论断。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同样不可缺少人文熏陶,甚至应在更高的层面上继续加强人文文化的熏陶。

其次,我国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之前所受的教育,名为文化素质教育,实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狭隘地以分数高低论英雄,以应试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忽略人性和谐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因此,我们更不能忽略对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研究生的心性培养。

最后,对于研究生来说,“研究高深之学问”与“养成健全的人格”并行不悖,如果把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限定在狭隘的专业教育观念上,以狭窄的、孤立的专业教育为依据和准绳来培养研究生,势必将研究生的视野限制在专业的桎梏中,导致对其精神素养的轻视,造就无灵魂的“机器人”。因此,研究生需要自己的人文教育,这是规律使然,也是逻辑使然。

(二)无为论

这种观点承认研究生群体需要全面发展,需要心性完满,需要人文熏陶,但在人文教育由谁进行,以及怎样进行等认识上,走向了偏颇。他们认为,研究生是从众多本科生中脱颖而出的,不论是智力、知识储备还是心理承受力、独立性,他们都可称得上出类拔萃,而且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已相对成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我教育完成人文教育,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导师、培养单位对其进行系统的人文教育了。而且,研究生已经成年了,对待其道德问题,应该视为个人私事,由其个人承担责任,研究生教育机构应该心照不宣地“无为而治”。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主要是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

这里的“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无为论”就是强调培养单位的“顺其自然”“无所作为”,强调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但问题是,是不是研究生仅仅通过自我教育就能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这显然是对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对研究生自我教育概念的理解不准,更是对研究生群体的认识不清。自我教育立足于培养自身主体精神,以发展良好的个性品格,追求理想人格的自我圆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为目标。它确实是实施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关键和重要途径,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但是,尽管研究生能自我教育,注重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成就意识、成才意识强烈,但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尤其在面对困境与挫折时,他们容易摇摆不定,显得困惑和难以应付。如果把人文教育的主动权完全交给研究生,这中间的盲目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其实聪明人更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希奇的、有害的事情。”[8]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单靠研究生本人有限的自我约束力还远远不够,需要与之相配合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团队的辅助与指导。

(三)混同论

“混同论”是在认可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都需要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在研究生人文教育要不要独立进行的问题上出现了认识偏差,它导致了研究生人文教育实践中“本科模式”的形成。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是大学生,同样的一所大学,同样的教师队伍,同样是高等教育,同样是高级专门教育,同样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同样是要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9],因此,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分别对待。而且,从高校来说,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无区别对待,是对校内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与使用,能有效节约资源成本,降低高校压力。

“混同论”错误观点的形成一方面在于“大学生人文教育”“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这些常见的模糊的提法,导致人们普遍产生“混同”的错觉,另一方面在于对本、专科生人文教育与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区别认识不清。尽管研究生人文教育与本、专科生人文教育在教育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毫无疑问,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方式、管理模式、培养层次等诸多方面,以及研究生群体的生源构成、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阅历等都与本、专科生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不能简单笼统地把二者混为一谈。

实际上,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都有其对应性、层次性。处于教育阶梯顶层的研究生教育,其人文教育在层次上应高于本科阶段的人文教育,在性质形态上应截然不同于社会上其他群体的人文教育。因此,研究生有自己的人文教育,且研究生人文教育必须结合研究生教育的特性以及研究生群体的特殊实际,有针对性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