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探究精神的目的观

二、彰显探究精神的目的观

探究精神是一种热爱探究、勇于探究的精神,是在外在引导、激发的基础上,基于主体自身的好奇心和自主性之上的一种内生的探究欲望,希望能够对问题进行最全面、最深入的探索和挖掘的愿望。从现代研究生教育产生之日起,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就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以“探索”“研究”为内容、特征和培养方式的一种教育。研究生教学的真谛与探究性教学相契合,研究生教学应该是充满探究精神的教学。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彰显着探究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哲学,其实质是对探究精神的坚持,对学术自由、对真理的追求。胡克认为,“冒着让一个学者提出可能被他的同事们看做是荒唐可笑的主张的危险,要比坚持任何命题都不可怀疑更为明智”[20]。研究生探究性教学,从目标上就追求培养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善于建构复杂事物的多重联系,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到具有独特性的观点和视角,也是兼具德性和创造性的人。

学生成熟的标志在于既有德性又有创造性,探究何以能成就研究生的德性和创造性?原因至少有两点:其一,探究是一种理念,德性正是在学生以探究而形成的开放的态度对待自然、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中形成的。其二,探究是一种态度,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因探究者敞开的态度而得以呈现,创造性才不会受到抑制或阻止,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有了敞开的心态,远离了自恋,超越了偏见和成见,探究者的各种潜在的可能性才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创造性即源于这种可能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成就了学生的德性和创造性。

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其德性和创造性至少有如下表征:其一,对世界充满关爱和热情;其二,具备多元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其三,关心自我并对自我发展负责;其四,对“他者”始终保持谦卑和关切心态等。

纵观教学发展的历史,教学的目的无外乎三种取向:教学目的的个人本位取向、教学目的的社会本位取向、教学目的的折中取向。前两种取向是教学目的取向较为极端的情况;后一种取向创造性地将教学目的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有机地融合起来,是一种比较适切的取向。这是因为,教学目的的厘定必须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兼顾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的教学目的才是比较全面的目的。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将培养具有探究精神的人视为教学目的,就是兼顾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所追求的,是培养兼具德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曾讲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才是德的资本,德是才的统帅;人才越高级,德与才的关系就越密切、越重要。研究生教育应培养兼具德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才,偏重于德性而忽略创造性,或偏重于创造性而忽略德性,都不行。

由此可见,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将培养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培养德性和创造性兼备的人作为目标,契合研究生教学的本真,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研究生个体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