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特点与探究精神
研究生之所以称之为“研究生”,关键在“研究”二字。研究研究,既研且究,这就是说,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与科研是相结合的。没有融入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教学,不是真正的研究生教学。研究生教学要以研究来促进、来带动,通过在教学中提出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前沿课题、创新性课题,激励研究生来思考、来质疑,来形成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研究生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美国密歇根大学校长塔潘认为,大学“必须包括两个层次的活动:低层次的活动是为那些还在学习如何学习的人准备的活动;高层次的活动是为那些已经知道如何学习、懂得如何创造新知识的人准备的活动”[6]。毫无疑问,塔潘认为的大学教育提供的“高层次的活动”就是指学士以上的研究生教育,就是探究活动,就是为了创造新知识的活动。创造新知识的活动,必然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
研究生教育倡导“学术自由”“海纳百川”。“学术自由”给师生营造了一个自由活跃的氛围,师生间可以畅所欲言,学生不用担心因自己的观点与导师不一致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师生的思维都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这不是一个“既生瑜,何生亮”的时代,导师不会因为学生的某些观点比自己更全面、更先进或者和自己不一致而恼羞成怒、愤愤不平,相反正是这种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学术的火花,学生的探究欲望才会被激发,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对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也要求“海纳百川”,教师对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不会局限在一个固定的方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并不排斥跨专业的学生,相反,研究生导师可能更欢迎非本专业的学生报考学习,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对于研究的开展有很大的益处。研究生通过学习,在对自己的专业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后,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与导师商议后,确定研究方向,进而开始在更专业的领域“发光发热”。
(一)研究生与探究精神
一般而言,研究生是成年人。他们的年龄阶段不像中小学生、本科生那么一致,通常年龄跨度比较大,有的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与一般成年人相比,他们敢于想象,善于创造,思想更活跃、更易接受新鲜事物;有的是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他们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思维方式比较严谨。研究生的年龄正处在青年时期或中年前期,这个年龄段的人正处于创造、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事物探索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研究生自身的特征与探究精神是契合的。
首先,研究生的心智、认知能力已较为成熟,对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都比较强,而且持久性、主动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好,自学能力与思辨能力都已达到了自主探索的要求,对他们进行探究性教学相较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加契合。
其次,研究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基本完成了自我分析、自我探索、自我形成的过程,确立了自我同一性,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比较全面,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在学习某一专业时保持比较专一的学习动机和较为明确的学习目的。这为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动力基础和人格保证。
再次,研究生经过了十多年的教育,接触的事物较多,相对而言,研究生的知识基础比较宽泛扎实,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完整,知识更新意识比较强烈,知识自组织能力比较灵活,这些都可以使研究生的探究性教学建立在一个更为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理性思维之上。
总体来说,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的教育,不仅在学历和学位层次上与本科生存在差别,在理论基础、知识广度、知识结构以及各种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比本科生有着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要求,与探究精神更为契合。
(二)研究生导师制与探究精神
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相较于本科生教育的集体学习和班级授课而言,研究生的培养更加重视个人的个性和特点,更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导师制是适合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制度安排。
研究生指导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一般而言,研究生导师一般是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他们本身就是高等学校内部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富有创造性的优良师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及以及各项科研和课题研究活动。在研究生教育中,通过师生交流、沟通、讨论,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进行研究生教学,对研究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在导师制中,研究生往往由导师指导。导师,顾名思义就是指导研究生的教师。所谓“指”,就是要指出研究生的思路和想法是否可行,前景如何;所谓“导”,就是要引导研究生继续深入、拓展思路,走到学科的前沿。[7]导师良好的思想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会感染研究生,使学生产生接受导师对自己的指导、培养和锻炼的意愿。导师与研究生进行的情感沟通、人格关怀,可以激励研究生继承和发扬导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对学术的探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其次,研究生导师一般至少承担一门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他们熟悉本专业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够将研究生教学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同时研究生导师一般都会进行各种类课题或项目的研究,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这些课题或项目能够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使研究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锻炼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再次,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也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二级学科基础上的专业教育。[8]研究生的培养,除了一些公共课,大多数时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不同,教与学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讨论和研究,从入学到论文答辩通过,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名导师一般不会只指导一名研究生,但也不会像本科那样一个人管理几十号人;而一名研究生虽然只有一名指定的导师,但同时还可以接受导师指导小组的培养。
这样,不仅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精英式”培养,研究生也可以博采众家之长,拓宽知识面,更有利于研究生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探究精神
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和高深性。
专业性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最鲜明的特点。这里的“专业”,是指由学科知识分化而产生的知识的专业化领域。研究生的教学计划要反映学科领域的专业化,并且其学科的专业化要比任何其他低层次的学科专业化更加普遍、更受重视。正是由于这种专业化,往往致使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更为明显,彼此之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甚至思维模式。而为了突出这种专业性,研究生教育在专门知识领域的学习和创造方面往往有着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的要求,也就必然要求高深性。
高深性是指高深学问。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写道,高深学问是“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他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的那些学问。[9]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的区别,首先并不取决于知识传授和学习上的层次差别。从教学本质上讲,不论是本科生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都应该把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付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把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只不过相较而言,本科生教育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专业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让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获得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虽然研究生教学在硕士阶段也存在着对专业知识和基础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任务,但在本质上,研究生教育是以探索、研究、创新为特征的一种教育。
研究生教学并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人类已有的知识,而是以探究知识、发展知识、扩展知识、创新知识等作为基本内容,整个教学活动充满着对探究精神的追求。研究生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高深性,对研究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提出了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反过来说,没有探究的研究生教育,算不上真正的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