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研究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弥补应试教育、唯专业教育的不足,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
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应是教育的旨归所在。研究生阶段主要是专业化学习的过程,研究生“成人”的问题,按道理而言,本该在中小学、本科阶段已经完成。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言:“初等教育应是陶冶与培育情感,中等教育应是扩大与打好基础,本科教育应是启迪与开发智慧,研究生教育应是突现与施展特色。”[26]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教育问题上我们“欠账”了。
自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层层选拔、级级淘汰的全民化应试教育体制便给基础教育拟定了“应试”的目标,时至今日,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应试教育仍叱咤风云。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便是“高分遮百丑”,遮住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得擅长模仿、习惯应付、服从权威的“应试型人格”成为一些学生的性格特征,守诚信、崇正义、讲仁爱等历久弥新的人本主义精神命脉,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如此一来,本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得到重视的研究生“成人”问题,便遭遇先天营养不良的厄运。随后,高等教育阶段,由于我国过去长期采用苏联模式,甚为推崇专门化教育,通过学科和课程改造,使得社会普遍弥漫着“文科危险”和“文科无用”的论调及观念,导致全社会重视理工科,轻视、贬损文科,有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以及学生在知识结构、人格追求上的片面畸形。除此之外,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机械化、专业化,一定程度上正消解着全面培育人的情感道德和陶冶人的性情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人文性”“智慧性”被遮蔽。研究生出现了“人”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知识缺智慧”“有教育缺教养”“有技能而无境界”“有理性缺灵魂”的现象。
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生群体处境尴尬,他们一只脚在校园,另一只脚却已然跨入社会,人文教育在“补短”的关键时期——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已然错过,因此不能推脱掉研究生人文教育的责任。研究生教育阶段,我们更需要通过人文思维、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传承,健全研究生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治疗应试教育失当所造成的“营养不良”,弥补中小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进行起码的基础人文教育;调和专业教育的艰涩,弥补工具理性和过度专业化所造成的人格缺失和人性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学识、有思想、有智慧、止于至善的高层次人才。否则,“半人”研究生或将成为影响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可见,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开展需求更迫切、难度更高,因此也更不容忽视。
(二)唤醒研究生个人自觉,以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
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7]
当代研究生所处的情境,是世界整体走向商业化、技术化、利益化。“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世纪迷惑着人们的双眼,许多人都陷入了“遗忘自己”的怪圈,甚至思想相对成熟且自主意识较强的研究生也不例外。前文所述诸多现象,均不同程度反映了当代部分研究生在社会洪流面前表现出的困惑、迷惘甚至误解、盲从,对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几乎还停留在“沉睡”的状态,或甘愿屈服于现实,成为“装睡”的人。有一部分研究生在现实境况面前表现出对人文教育的强烈诉求,有迫切的文化自救需要。据有关研究生的调查显示,谈及研究生期间什么最重要,61.26%的同学选择了“提高个人素质,完善自我”,而33.33%的人选择“掌握一项专业技能”,该问题实际指向人文素养价值认同度。[28]
物质的丰富、精神的稀缺乃是这个时代的“印象派作品”,研究生怎样在这种乱象之中争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保持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止于至善”的自觉,以及如何对世界给予价值上而非事实上的判断,对自己给予伦理上而非原理上的约束、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自持力?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这些都需要人文教育,而非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显示它“去遮蔽,开心智,促觉醒”的力量,唤醒个人自觉,从而使人明白如何更好做人,如何自主修养,如何更好地创造生命的价值,而不是庸庸碌碌于人世。
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文“唤醒”,是对人内部力量的解放,引导他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保持对纷攘变幻的外部世界的敏锐洞察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始终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获得心灵的澄净、内心的强大,而不至于产生精神上的疏离感与无力感。同时,“唤醒”也是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力量的爆发,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创造工程。自我教育的力量来源首先是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产生于精神,人文教育的真正使命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精神生命,挖掘与发挥“人为万物之灵”的巨大灵性潜能。明乎此,以人文精神为旨归的人文教育便是当仁不让的自我意识“唤醒”师。
(三)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顶尖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创新性是研究生人才的突出特征,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创新能力正是能体现研究生素质特色的核心成分,也是研究生驰骋职场的主要竞争力。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有68%的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或“差”,只有9%的导师认为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上表现为“优”。[29]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束缚着研究生在科研、工作岗位上力图有所作为的脚步,使研究生普遍平庸化。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要归咎于基础应试教育对研究生思维的顽固限制与束缚,另一方面还要归咎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惯性存在的泾渭分明的学科关系,以及对学科交流渗透的限制。但更为重要的是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合”“通”的理念。事实上,科学需要人文的激荡,经过人文抚育过的科学知识往往能够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强化融会贯通的能力,起到“功夫在诗外”的作用。古往今来,大凡在科学领域卓有建树的科学家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更应该为开放、灵活、有个性的创新留下广阔的空间。而人文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提倡敢于向陈规陋习说“不”的精神教育,它能打破各学科各专业间壁垒森严的藩篱,促使研究生运用跨学科思维和跳跃式思维,激发创造灵感,创新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