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术沙龙精彩片段举隅

二、跨学科学术沙龙精彩片段举隅

(一)沙龙精彩片段之一

张应强教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与再出发”学术沙龙

沙龙的准备

进行一项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由于高教所的沙龙一贯本着开放的态度进行,所以不限制参加的学生数量,高教所会在本所的网站和学校的公文通发布通知,全校的学生会在第一时间知道沙龙的主题、嘉宾等信息,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参加。

沙龙的进行

沙龙开始,由高教所的所长介绍张应强教授的基本情况,以及此次他主讲的沙龙的主题。张应强教授是我国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学者,长江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兼任《高等教育研究》杂志副主编。此次他讲座的题目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再出发”。

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张教授开始了他的讲座,讲座围绕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改革做出了从具体到概括的详细解析,并用辩证的态度对改革做出了评价,提出了优化方案。整场讲座共分为六个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政府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权力边界问题;高校的法人法律地位问题;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高等教育双重体制的形成及其后果;高等教育再出发。

张教授最后说,本次讲的内容批判性的东西比较多,但他反复强调,我们绝不能否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不过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反思,看到发展的不足,继续向前迈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高等教育不断良性发展。

虽然大家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有很多疑问,但是为了尊重主讲人,不打断他的思路,大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等张教授把主要的问题和观点说明白后再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不过这次沙龙由于时间所限,很遗憾没有机会向张教授请教问题,或与他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大家已经摩拳擦掌,将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等下次张教授来的时候再与他进行讨论。

沙龙的最后环节是由老师们对这次沙龙进行总结,李均老师指出,张教授这次沙龙内容非常丰富,信息量很大,提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观点,“高等教育改革”这个话题不是一个青春的话题,如果没有一种冷静的、理性的学术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很难对这些问题做出全面细致的思考。沙龙在大家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

后期总结

沙龙在2小时40分钟之后结束,但对话题的探讨却没有结束。在这之后会有一名研究生对沙龙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写出一篇通讯稿,这不仅可以温习沙龙的内容,为大家回味这次沙龙留下宝贵的一手资料,还能锻炼研究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张教授为深圳大学高教所的师生以及教育系的其他老师做了一场深刻又诚恳的学术讲座。张教授为人随和、平易近人,他对待学术的执着和追求、做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他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深深地感染着每个参加沙龙的人。

(二)沙龙精彩片段之二

肖海涛教授“潘懋元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学术沙龙

讲座内容摘录

梅贻琦的“从游论”提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跟随大师求学,得到的是耳濡目染。

解读潘先生,他的学术人格中有两个特点:一曰“诚”;二曰“闯”。

一曰“诚”。《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潘先生的“诚”体现为:

(1)赤诚向学,“岂甘终暴弃,老大徒伤悲”;

(2)忠诚教育,“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做教师”;

(3)精诚开拓,“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二曰“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方面,体现出潘先生敢闯敢干、大胆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知”只是道听途说,而要想真正做到“知”,是要自己亲自实践的,做到知行合一。

沙龙中的讨论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作“大师”?

教育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情怀?

如何克服前进中的障碍?

……

解读潘先生,不仅仅是学习他的理论、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往往是伴随我们一生、终生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