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精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三、书院精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出现于唐朝,中经宋元明清各代,延及清末,垂千年之久,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书院在宋元发展最为兴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制,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书院不但在教育上形成了与官学不同的人才培养方针和模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开放式的教育体系,而且也是古代重要的学术基地,宋明理学、清代汉学以及近代新学,几乎都是在书院勃兴和发展起来的。教学与学术相伴相随,好似两朵奇葩,争相斗艳。书院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繁荣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书院重视科学研究,其教学也充满了探究精神。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鲜明提出“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指出了为学要遵循的顺序,颇具探究韵味,这也成为南宋之后,历代书院共同依据的总学规。

书院相对宽松的办学环境,众多学术大师云集讲学,使得书院的教学相对比较自由,南宋的朱熹、张栻、陆九渊、吕祖谦,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湛若水,清代汉学大师惠栋、卢文绍、钱大昕、王鸣盛等人都曾长期在书院讲学。书院一般是以学田为自己提供经费支撑,将出租学田获得的收益作为其日常的运作经费,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经费管理制度,同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选聘山长、招收生徒、进行教学活动、藏书与祭祀等方面的制度。这一系列的条件为师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书院的学术氛围相当浓厚,学术活动多样,书院对内主要以自我探究为主,师友指导为辅;书院对外主要是举办讲会活动,自由讲学,加强学术交流,百家争鸣,相互尊重。

(一)师友指导与自主探究

书院在教学、传授学术知识时,主要是以学者的自我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探究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所书院往往有至少一个学术大师,但学生人数不会过多。因此,书院里的每一个学生基本都能与学术大师近距离接触,得到学术大师的亲身指导,能当面质疑问难。学术大师会依据不同学生自我思考和探究的程度,为其提供不同的解答。有时不绕弯子,直接给出答案;有时略加启发,使学生自己领悟;有时与之反复辩论,使问题不断深入。书院的教学不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以使学生举一反三。在教学内容方面,讲授者不会逐章逐句地讲解,而是会选取重点进行讲解。

例如,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解《论语》时,就只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抽出来,进行重点讲授;王守仁在稽山书院做学术报告时,也只是重点讲述了《大学》中“万物同体”的主旨而已。

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朱子语类》卷十三)教师并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予以指导即可。

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朱子读书法》中,朱熹的弟子把朱熹对读书的体会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中熟读精思值得一提。关于如何精思,朱熹提出“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掌。”(《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里提到的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到解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知识的探究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抑或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友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陈亮、吕祖谦、叶适等学术大师都是在相互勉励、相互指导中成才的。陈亮最看重其好友吕祖谦,常常将自己的著作送给吕祖谦,请他提意见,吕祖谦都会给出自己的见解,遇到两人意见不同之处,常常可以从白天争辩到黑夜。叶适在《龙川文集》的序曾指出,自己虽然愚钝,陈亮却“犹以为可教”,可以看出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学术。

(二)讲会活动与学术争鸣

书院重视学术创新,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如程朱新儒学通过重新阐释儒家经典,打破了汉唐经师对儒家经典解释的垄断地位;王湛心学则是试图突破程朱新儒学的“支离”,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学术主张;乾嘉汉学是对程朱新儒学的反动,用汉代学者重考证的方式来研究儒家经典[28]。同时,书院还聘请学术大师担任山长或者主讲,延聘不同学派的学术大师前去讲学,或者通过讲会形成辩论问难答疑的学术氛围。讲会就是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聚到一起讲学,以探讨学术,辩论是非,这是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争鸣的最重要的活动方式之一。朱熹和张栻在岳麓书院探讨“《中庸》之义”的“岳麓之会”;朱熹、陆九渊和吕祖谦在江西铅山鹅湖寺就“为学之方”而展开学术争鸣的“鹅湖之会”都是经典的讲会活动。[29]

不过书院也会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他们并不是纯粹出于“闲逸的好奇”去探讨学术。他们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是“治国、平天下”。但是书院这种重视学术自我探究,重视学术创新,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的精神,以及众多学术大师的争鸣活动确实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释】

[1]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116.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5.

[3]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5.

[4]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120.

[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6]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89.

[7]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1722-1723.

[8]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370.

[9]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1010.

[10]靳玉乐.探究教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11]靳玉乐.探究教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12][美]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数学技术教育中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附属读物编委会.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M].罗星凯,张琴美,吴娴,等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14.

[13]靳玉乐.探究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44.

[14]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351.

[15]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学大学出版社,2001:63.

[16]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学大学出版社,2001:63.

[17]张斌贤.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16.

[18]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0.

[19]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63.

[20]冯增俊.现代研究生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2.

[21]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

[22][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5.

[23]冯增俊.现代研究生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2.

[24][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9.

[25]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5(3):64.

[26][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戢守志,金庆和,梁静敏,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

[27]《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8]朱汉民.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7-38.

[29]朱汉民.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