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人是教育之根本,人是教育的目的,本立而道生。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本真体现,就是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出发,以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为导向,培养人的探究精神,以提升人的能力和实现人的价值为归宿的教育价值观,它是对当前研究生教学背离“以人为本”,忽视“探究精神”的本真,甚至蜕变为敷衍性、功利性、目的性工具,最后衍化为“无人”“无能”教育的反思。“以人为本”正是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的生命源泉。
纵观历史,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的教育家,无不强调“以人为本”乃教育之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并将“学在官府”下移至“学在私学”,使得学生无论贵贱贫富,不论品行高低,不管年龄老少,均可接受教育。此举正是孔子对当时“贵族教育”的观念性与实践性的突破。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物赫钦斯,激烈批判现代教育的职业化、非人化倾向,将大学教育的终极理想确定为智慧及至善。他认为,大学的教育目标应着眼“人性”,培养有学识、有智慧、止于至善的人,而不应只着眼“人力”。
在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教学理念中,不只是要培养“懂知识的、会学习的人”,更要培养“健全的人”。精神品质的培养关系着学生自我价值以及理想信念的实现。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主要落在教师的教学上。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就是教师是应该向学生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特别强调了“教学的教育性”,即教学不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品德。[19]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教育的主体,拥有自己对教育、对所学专业的独特的见解。研究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比较成熟,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对系统的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知识,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探究的潜质和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果不把研究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学生没有主人翁意识,不能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那么培育出的研究生只能是“一台台按照时间工作的机器”。对研究生进行探究性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探究本能,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所探究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探索疑问等,促进研究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主动思考与探索的行为习惯、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识、坚持不懈与不怕失败的意志品质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等品行,进而促进研究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