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向善的人性论

二、完满向善的人性论

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是人文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关于人性论,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灵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使得人性中的“善端”发挥出来,孟子是此说的典型代表;与此相反的观点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明辨是非,使人趋善避恶,荀子是此说的典型代表;性灵论则认为人性既非善,也非恶,而是“灵”,人具有灵性的种子、灵性的潜质,董仲舒是此说的典型代表。人文教育观秉持性灵向善的人性论,即人是性灵的,而且是向善的。

(一)人性是充满灵性且丰富可塑的

人文主义的教育观认为,人性是充满灵性且丰富可塑的。性善论使得教育自身有了可能性,即“孺子可教”;性恶论使得教育自身有了必要性,即“孺子要教”。比较起来,“性灵说超越了而又包含了性善说和性恶说。性善说,性恶说,都把人性说死了,性灵说才把人性说活了”[19],它体现了人性丰富灵动的生成性和发展性。人是一个整体,人文教育的理想就是实现人性的完满。完满,一指完整,一指完满。完整的人,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内部关系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一致。因此,整体的人格包括人内部的整合和人的内部与外部世界的整合两方面。人的内部整体则表现为思想、智力、情感、感觉等方面的一体化联系。“完整”是从整体框架而言的,而就内容而言,人性的“完满”还应该包括积极内容的充实,就好比人的身体,不是有手有脚,五官俱在就是完满的人,还要手能动、脚能走、五官能各尽其用。也就是说,人性完整的同时也应是完满的,而不是萎缩干瘪的。完满的人性需要教育在完整人性的基础上“乘胜追击”,将整体的人打磨、锤炼到圆满充盈的境界,以此获得完整、完满的人性。

(二)人性是向善的

不同于“人性本善”,人文教育相信“人性向善”。人性向善,“向”字是关键,是一种动态的指向,是一种托举“善”的动力,一种方向,一种追求,一种理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向善,内蕴着尊重理解、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宽厚奉献等多方面的价值取向。

向善是人类最本质、最人性的美德体现和德行诉求。早在古希腊时期,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境界学说便由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建立起来,其中“至善”被他视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最高的道德价值,乃至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他看来,美德即知识,通向至善之路的入口是“认识你自己”。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提出: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向善的本性是最重要的。继此之后,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观都是基于人性向善的观念来谈教育。而在中国,明代王阳明也提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近现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分析起来,这四种境界,自然境界是求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求个体的善,道德境界是求社会的善,天地境界是求宇宙的善。换而言之,天地境界是至善境界,是人之所“向”的理想人格。人文教育就是要使人达到这样一种“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人生境界。

需要明确的是,“人性向善”并非要造就不食人间烟火的彼岸世界的“神”,其目标投向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包括现实生活的意义,以及价值创造的生活世界、人文世界,也即“人性向善”并不是与生活脱节,无视或背离现实的世俗世界,而是置身其中,体现在人伦与日用之中,表现出丰富而鲜活的生命性,也就是说,立足当下,认识自我,理解人生,寻找人生意义,追求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