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杨叔子口述,肖海涛整理.育人而非制器——杨叔子口述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4][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程颐.伊川易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7]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8]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0]夏中义.大学人文教育文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张汝伦.蔡元培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12]张斌贤,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13]吴自甦.人文思想与人文教育[M].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

[14]肖川.教育的理念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5]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6]张法琨.古希腊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7][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8][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哲学基础[M].吴元训,张俊洪,宋富钢,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0][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顾钰民.健全现代市场体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3]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5]余自强.生物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6][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7]冯增俊.现代研究生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9]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0]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

[31]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2][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3]刘永.牛津人的辉煌[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3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5]尤西林.人文精神与现代性[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36]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7]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8]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39]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40]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1]吴小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2]刘铁芳.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3]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4]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5]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46]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7]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8]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9]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1]靳玉乐.探究教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2][美]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数学技术教育中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附属读物编委会.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M].罗星凯,张琴美,吴娴,等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53]靳玉乐.探究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4]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5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6]麻晓春等.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7]张斌贤.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8]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59]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0][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1]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戢守志,金庆和,梁静敏,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63]朱汉民.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4]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5]许克毅,叶城.当代研究生透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66]廖湘阳.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7]萧超然,沙健孙,周承恩,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6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9]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0]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1]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理论探讨与系统构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72]沈曦,解飞厚.大学教学的多维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3][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74][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5][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76][美]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7][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8]杨布生,彭定国.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9]苏振兴.古典时代希腊教育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80]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81]许国志,陈太一.院士谈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82]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84][美]尼尔·布朗,[美]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M].吴礼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85][美]文森特·赖安·拉吉罗.思考的艺术[M].金盛华,李红霞,邹红,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86][德]瓦·托尔尼乌斯.沙龙的兴衰——500年欧洲社会风情追忆[M].何兆武,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87][美]艾米丽亚·基尔·梅森.法国沙龙女人[M].郭小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89][美]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M].陆惠勤,陈祖怀,陈维益,等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

[90]吴咏慧.哈佛琐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91]李均.大学的良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