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知行合一
从本体论视域看,“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从方法论视域看,“体验”也是我们理解人文世界,寻求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开放性活动与过程。“专门称之为体验的东西,就是意指某种不可忘却、不可替代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领悟其意义规定来说,在根本上是不会枯竭的。”[16]“君子之为学,所贵乎知要,而尤在乎体验。”对研究生而言,象牙塔内的宁静和安逸既可成为庇护学术真理和思想智慧的铁壁堡垒,也可能成为斩断学生锐意进取、日新其德、搏击时代风潮的意志的利剑。因而,当代研究生需要通过个体的“非现行设定的”生命体验,真实地感受教育的需要、学习的必要,才能达到有效促进研究生德性成长的目的。
毫无疑问,对研究生来说,其研究生生活体验首先面对的是校园内的社会关系和学校的文化历史。其中,在教育中所形成的导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与学术的关系,是引导研究生去理解与体验世界、领悟自身与他人的关联、融合知识与人生经验、充盈生活与人生的通道。此外,承载着大学文化内核、体现着大学不落俗套的精神风貌的实体环境与文明格调,也是引导研究生沉入生存领地,有所经历、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的自然之境。当然,当今“象牙之塔”与社会的藩篱已悄然撤去,研究生的半只脚已然踏入社会,其体验也进而延伸至社会生活。就这一联结校园亚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体验领域而言,将其内容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并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脉搏,能为研究生文化素养的养成、践履与检验提供内涵丰富的文化结构圈,是研究生体验的场域基础,也是体验深化、发展的载体。
基于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利用或创设能促使研究生“置身局中”,并产生道德体验的自然真实的活动及情境。前文所提到的诸如学术沙龙、人文讲座、校园环境等就是符合研究生教育特色,并能使之产生道德体验,促使其深入思考和多方位感悟的活动。此外,大部分高校研究生院为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采用的“三助”制度,即研究生担任教学助理、研究助理、管理助理的模式值得借鉴。当然,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能突出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更能激发研究生体验与自我教育的激情与需要。因此,高校应积极考虑以学分的形式把社会实践纳入其教学工作。比如清华大学就把社会实践列为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必修环节,并辅助设立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同时,高校应采取方式积极寻找实践机遇。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方面巩固原有的实践基础,扩大实践规模,与实践单位建立合作项目等;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实践途径,把研究生社会实践从内地扩展到香港地区。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研究生需要的是个体的“非现行设定的”生命体验。所谓“非现行设定”是指强调发挥研究生的主体能动性和独立探索精神,而非包办代替。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切实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和志趣,放手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寻找课题、收集材料、探索思路、完成任务,充分相信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我们强调研究生的自我教育,重在使研究生真正明了教育于己的深远意义,从而使其主动积极地将教育真正纳入个体生命的轨迹,并将自身融入教育中,不断增长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修炼教育智慧,走向生命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