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带来的挑战

三、高科技带来的挑战

人类社会正处于以信息科学和微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大科学、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扩散,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概括起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表现出四个突出的特征:

(1)科技发展高速化。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科学新发现和科技新成果增加的速度日益加快。比如,20世纪80年代即有文章认为,人类的知识的增速在19世纪是50年增加一倍,到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到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目前大约是3年增加一倍。

(2)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研究发现,18世纪专业知识更新速度为80—90年;到20世纪初,专业更新周期缩短为30年;20世纪50年代以前,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15年;20世纪50年代以后,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10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到5年翻一番。[4]

(3)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已发展成为庞大的理论体系,其学科门类分化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专业门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当代科技在理论层面以及应用层面上出现了统一与融合,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比如系统论、集成电路技术等。

(4)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特征鲜明。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依赖于技术为它提供最先进的观察、实验、分析、计算、研究的仪器设备。现在的科学与技术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科技发展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状态的强大社会背景,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教育上的困境。

(1)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困境。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高层次的专业教育,那么,是否可以说研究生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呢?当然不能这么说,但现实之中,它被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现代科学技术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使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越来越被当作一种“科学”。在大科学、高科技深入“骨髓”的研究生教育领域内,人文教育特别容易被科学主义范式所限制。当前科学主义范式主导着研究生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标准。

从内容上来说,科学知识被片面强调为最完善的知识范式,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专业教育无限膨胀,甚至本来充满生命体验、充满人文精神的人文文化也仅仅作为一种“器”在传授。这导致的后果便是“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5]

从方法上来说,不顾教育对象、教育层次的特殊性,片面地把自然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不加选择地直接移植到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中,并希望以此改造人文教育,形成人文教育的“科学方法”,这无疑会水土不服。这类方法在标准上,“聚焦于‘其文’或‘其人有关文章之事实’”[6],即关注的只是知识内容的判定、知识体系的构建,而无意关注学子个人的人性养成与道德修养;在质量评估标准上,通常诉诸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技能的高低等可“量化”的技术化评价标准。科学主义范式甚至还控制着更广阔的教育信念与价值。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风气的日益张扬,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文教育的地位岌岌可危。

(2)教育世界的“抽象化”困境。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人们对物质日益依赖,科学世界日益强化,使得科学世界观似乎逐渐成为唯一的世界观。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不可知觉的客观性’,即人们永远也无法实际知觉和经验到这个世界本身,而只是以形形色色的概念原理、规律与规则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世界的‘图像’”[7]。这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是,具有原初意义的、生动鲜活的生活世界被科学世界所束缚,生活世界中,师生感性的、生动的、丰富多样的活动与关系被抽象的、客观的、以“真”为目的的概念、逻辑和命题所消解,使得立足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的世界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破碎,人文教育也因为失去了生活世界这一依托而流于形式、虚空,变成没有真实生活情感的空洞说教。人文教育在科学世界观的主宰下,失去了其本有的精神性。

在这样冰冷的、缺乏人情味的科学世界中,更容易制造出冰冷的人格,复制出缺失灵魂的傀儡,生产出会推理的机器罢了。事实上,生活世界本身具有人文教育的价值,它能满足教育培养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它也是人文教育的最终归依。

这就对研究生教育敲响了警钟:警惕科学世界编织的“切割”之网,走出科学世界的技术藩篱,回归被遗忘、被冷落的生活世界。

(3)人的生存方式的“技术性”与“即时性”困境。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与人对高科技的日益依赖,现代人已经陷入“技术性”与“即时性”困境。“技术性”困境是指人几乎沦为科技理性的奴隶,逐渐失去了自我而陷入物的世界之中,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被简单的工具理性所取代,“我-他”关系统领世界,“人”被置于边缘状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但同时也借助科技的力量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大量消耗、透支人类的生存资源。

而人的精神状态亦有陷入“即时性”困境的危机。科学技术几乎将人的精神空间挤占殆尽,很多人只有“现在”的概念,似乎只有今天,没有昨天和明天,这种“今天的节奏”将我们过去所有的持久的历史感稀释,人普遍缺乏对传统历史的认同感和敬畏感,许多人在精神上陷入一种迷路般的失落中。

在研究生教育领域,教育主体的“技术性”与“即时性”困境同样存在,表现为:①教育对象的机械化,即教育对象逐渐被科技理性所俘虏;②教育关系的工具化,主要表现为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异化,而且师生普遍更关注眼下局势,缺乏对教育的未来、自身的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意识;③教育内容的无根化,即作为精神性价值载体的人文课程,尤其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生存空间被大量挤占等现象。在这样的氛围中,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