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内涵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一)“人文”溯源

人文教育体现着教育的“人文”价值追求。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文明基因,作为朴素自然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

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里,“人文”一词有三个基本含义:第一,与“天文”相对,指诗书礼乐等以人自身为观察和思考对象的文明或文化内容。《周易·贲卦》的象辞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教化天下的理论和思想,与包括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在内的“天文”相对应。第二,泛指人伦之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有云:“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其意指凡事不依赖于天运,而致力于人事。第三,与人道相通,指为人之道或道德规范。宋代程颐释:“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1]这里所言“人文”,大体指的是社会中以人为主体的道德伦理和礼法制度。这是从狭义上来讲的,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就是《辞海》的解释,“‘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2]

(二)人文教育概说

人们对什么是人文教育,有不同的解读。有观点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指“文学、史学、哲学基础学科以及语言和艺术学科的教育”[3];有的认为“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4];有的认为人文教育是关于“成人”的教育,它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其核心学科是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5];有的认为“抽象地把握,人文教育是指弘扬人性,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6];有的认为“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7]

追本溯源,考证“人文教育”一词的使用背景,可使我们对其理解更为深入透彻。“人文教育”一词在我国广泛使用是在1995年人文精神讨论高潮之后。当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商业文化的冲击及其诱发的功利主义,使学界,包括哲学界、文学界、经济学界以及教育学界等,都热烈讨论人文精神问题。

教育学界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参与到人文精神的讨论中来,认为教育必须承担恪守与弘扬人文精神的使命。此后,讨论日益深入,深入到全球化问题的激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社会模式的嬗变对人类发展的挑战、科学至上的教育价值观对人格塑造的阻碍等。凡此种种,迫使人们提出并广泛使用人文教育的概念,加强对人文教育的研究,以期通过人文教育来恢复人性,革新人的精神,解决现实领域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是陶冶人文素养、涵养与凝练人文精神的教育。

然而,仅从教育的使命和目标追求这一层面来概括人文教育的内涵是不全面的,它会使人们陷入讨论的误区。教育的使命和目标追求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文教育既“顶天”又“立地”,兼顾思想与实践的含义。因此,人文教育涵盖人文精神的培养(“顶天”),以及培养过程中人文精神的体现(“立地”)。人文教育应该达到这个层次,在教育活动中既体现一种精神追求,又追求一定的精神。[8]如果只追求一定的精神,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无法体现精神追求,流于形式,就会成为徒有其表、缺失灵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