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淘金式”思考
2025年11月13日
二、学生:“淘金式”思考
很多研究生都采用“海绵式”的学习方式。当然,“海绵式”的学习方式有自身的优势。
第一,吸收得越多,存储得越多。对学生而言,吸收外界的信息越多,就越能体会到世界的多样性,而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展开进一步的复杂思考打下基础。
第二,相对而言,这种方式相对“轻松”,它并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去苦思冥想,尤其是当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经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的时候,这种学习方式更显成效。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确实可以提供一个轻松又快捷的起点。
但“海绵式”学习存在着两个极严重的缺点。一是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进行取舍,如何做出判断,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二是当思维陷入局限时,学习效率就更低了,更别说能力的提升了,就像海绵干了,就挤不出水分了。
对于研究生而言,要学会“淘金式”思考。所谓“淘金式”,是指淘金者们打捞起河里或湖里的淤泥后,在淘盘上洗涤淤泥,以便找出淤泥里的天然金沙。这里的“淘金式”思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研究生要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相比“海绵式”学习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淘金式”思考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淘金”的过程使学习者能在纷繁复杂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披沙拣金,淘出自己需要的“真金”。“淘金式”思考要求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问,在思考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阅读的材料、自己收集的资料互动,目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所掌握的知识,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提倡“淘金式”思考,并不是说“海绵式”学习不可取。其实两种方式是互补的,因为要想在知识的河流里淘出智慧的金子,自身的淘金盘里首先要有点东西供学习者筛选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