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氛围的陶冶
要想顺利实施研究生探究性教学,良好的探究氛围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生除了按教学计划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融入探究的氛围中,借助课内与课外的各项实践活动丰富和深化自己。
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1984年对美国许多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教育的效果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1]其实,研究生的教学效果也是这样,并且研究生不像本科生那样处在一个大班级之中,他们参加大集体活动的机会也比较少,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和氛围对于研究生的影响和塑造是不容小觑的。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也是教学的一种方式,当然少不了系统知识的讲授,教师传授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是理所当然的,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加入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或者相关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研究。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环境是教学的要素之一。身处在狼群中的小孩,久而久之可以习得狼的习性;一个充斥着疯狂竞争的环境无法培养出团结互助的品质。同样,一个乏味压抑的教学环境也培养不出具有探究精神的人才。研究生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冲破传统封闭沉闷的课堂教学的牢笼,创建探究学习的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内与校内的课题,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环境”,就是校园的“氛围”,就是校园的“生态”,就是校园中弥漫着的文化精神,乃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灵魂。金耀基先生曾说:“文化生活常决定大学的风格,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这是一种有文学气质、有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2]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的“泡菜坛理论”指出,校园是泡菜坛,文化就是泡菜水,学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将泡制出什么样的泡菜。这也是我国古谚所告诫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可见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对研究生的陶冶与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而持久的。
要实施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学校文化传统和校园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同时,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研究生在崇尚学术、求实创新、独立自主、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的环境和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能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完善以及能力的提升。
我国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在大学本科毕业的基础上,更巩固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主要的学科发展趋向,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工作的能力,可见,对于研究生的教学,除了要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于知识的传授,教师可以把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书籍学习,这都是比较固定的方式,但是研究生探究性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十分注重研究生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不是仅靠看书听课就可以的,它更强调实践锻炼和个性的发展,这不是一时半刻、用同一种方式就可以产生效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适度引入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高教所的教学正是如此,教师将主要的专业知识讲授给学生,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资料或组成小组讨论,形成结论,并将自己的结论组织成文,汇报给教师和其他同学,大家共同讨论,提出自己对于该问题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总结陈述能力都会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问题的敏锐性以及探究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研究生导师会有很多课题,导师可以让自己的学生参与到他的课题研究之中,不仅导师会多一个或多个助手,研究生也能在参与中获得科研锻炼和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