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与思考
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实际上,“思”,是人发现人类的本性或良知的主要方法。作为一种方法,“思”在整个孔孟儒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孟儒学所谓之“思”,并非单纯求“真”的逻辑思维(即把目光投向世界,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而是更重在求“善”(即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存在及心灵的自我实现)的人文思想。
在当代中国,无疑,这种反求诸己,去蔽明德,强调自觉性的重要方法正是深陷“理性之思”的研究生所亟须的心灵哲学。首先,研究生这种个体化的培养模式,使得研究生教育更加强调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强调独立思考和独立科研的价值。其次,研究生教育中技术之思的泛滥与心灵之思的缺席,呼唤以自我认识、发展为目的的个体之思。再次,作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研究生本身有更多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诉求。
那研究生怎样才能通过“思”进行自我教育呢?中国古代博厚高明、独具特色“修身养性”之道,可以为当今人文教育提供智慧之源。孔子认为君子宜“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就给出了“思”的内容以及“思”的价值取向。在行为中,研究生应坚持“慎独”“内省”,此二者体现着道德人格构建主体的主观性、自觉性。“慎独”“内省”是人格修炼的最高境界,它要求研究生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诚其意,即研究生要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细致入微地坚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其次,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即研究生在可以自由支配的独处时间中,要内心专注、专一,谨慎勤勉,自觉自愿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再次,要有顽强的坚持精神,不能因为某次打击或不顺,便将自我养成的道德追求弃之不顾,而要“须臾不离道”,一如既往的践行。同时,必须坚持高标准,有“高”要求才有“真”行动,才能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