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制度管理为人文关怀提供保障
人的自觉性并非生而有之,也并非一经形成便如磐石般不可转移,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情感、责任、信念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即使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自主意识强烈的研究生及导师,由于各种行政职务的约束和外在利益的诱惑,其思想也少有能达到自律的境界的,因而个人自觉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培养单位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通常要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与保障,否则,人文关怀就容易成为空谈。这里,仅就与研究生及导师密切关联的两个制度管理进行简要论述。
(一)重视研究生学术制度的建设
做事是做人的体现,做人就是要通过做事来体现。研究生求学期间,所做之事以科研为主。所谓“文如其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体现出的基本理念必然也折射出研究生的个人品格与道德修养。学术之道,在于理性思辨,缜密论证;在于解难释疑,引领方向;在于针砭时弊,匡扶正义。学术之人,贵在一言九鼎,品格立身。我国研究生学风与学术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抑制研究生人性中的丑陋的一面,就必须加强研究生学术制度建设。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在研究生工作手册或管理条例中增添了学术规范和准则,但客观来说,研究生学术制度的建设还多局限于总结经验的层次,无法满足整治和预防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需要。而在这一方面,美国大学已经建立了一种维护学术诚信的标准以规约研究生的学术活动——研究生荣誉制度。美国研究生荣誉制度最大特色是提倡学生自治理念,相较于我国授受型诚信教育更能凸显学生自觉的重要性。而且,该制度的查核机制、惩罚机制、监控流程也十分具体合理,这些都对我国建立研究生学术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旦此类兼具严肃性、公正性、实效性的制度建立起来,研究生维护学术诚信的学术活动就会逐渐变成其习惯性行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工作就有了相应的保障。
(二)完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
前文所述指导误区中,几乎都是导师行为,因而建立比较完善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一方面能有效制约部分导师滥竽充数、不思进取、贪图高官厚禄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激励广大导师教育育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笔者认为,当前急需改革和完善教师职务晋升制度、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制度,以及教师信息交流机制等。就教师职务晋升制度来说,应创设公平、公正、民主、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职务晋升环境,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务晋升体制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和热情,从而间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来说,探索将师德表现及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评优奖励、绩效考核和职务聘任中,鼓励教师加强自我修养,重视自我增值。这两方面,以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为首的教师聘任制改革,已经触动了教师管理制度的敏感神经,各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吸收他们的实践经验。就教师信息交流机制而言,重在打造一个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导师学习共同体的平台,促成导师们在互帮互助、对话反思中完善思维、健全人格,并通过新老导师的集体力量形成健康、活泼的学术氛围,从而影响学生。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必将对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产生重要的作用,也能进一步为导师的“传道”、师生的互动提供制度保障。
【注释】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2]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5(3):54.
[3]谭伟平.论隐形课程与大学精神[J].现代大学教育,2004(6):59.
[4]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3.
[5][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7.
[6]刘永.牛津人的辉煌[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21.
[7]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05.
[8]李娜,林聪.博士研究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7(5):108.
[9]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34.
[10]刘铁芳.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7.
[11]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60.
[12]李长吉.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现实反思与理想诉求[J].当代教师教育,2008(1):70.
[13]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9.
[14]许克毅,叶城,唐玲.导师和研究生关系透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60.
[15]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262.
[16][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86.
[17]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