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导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提升导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站在教师的立场,以卓越的心智呼吁教育者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10]朱自清的呼喊正是基于其躬身实践教育,而后融贯在其生命深处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当代教师也应“学而时习之”。即,在“以仁成人”的过程中,欲为人师,得先为己师。这就对作为导师的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如:导人向善;不断追求创新;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注重自我反思等。

第一,导人向善。

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倾注温润的爱心。当代研究生的精神世界备受侵蚀,他们渴望获得真诚无私的爱的滋润与抚慰,以填补精神空白。一旦导师对学生倾注了情感与责任,无疑便能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得到学生爱的呼应。

第二,不断追求创新。

研究生导师因其在所从事的学科或专业领域有精深的造诣和较高的威望,往往为研究生所敬重和钦佩,“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接受和信服来自导师的教导。导师的知识底蕴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学生需求,断不可故步自封而不思创新。正如刘玉教授所言:“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这一桶水不能老用多年前的陈水、死水,而要不断更换新水才有活力啊!”[11]所以,导师有必要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博览群书,夯实底蕴。

第三,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在研究生眼中,导师应该是道德的化身,也是其人格完善的楷模和典范。而就导师自身而言,师德则是其人格的生命线。高尚的师德要求导师遵守社会伦理规范,超越功利羁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如学者殷海光先生谈及对他思想道德影响深远的金岳霖先生时说,碰见金岳霖先生,对他一辈子在思想上的影响太具决定作用了。他说金岳霖不仅是一位教逻辑和英国经验论的教授而已,并且是一位道德感极强烈的知识分子。昆明七年的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吸,现在回想起来铸造了他的性格和思想生命。

当然,所谓“立德树人”“育人以德”,不仅要言“道德”,更重要的是行“道德”。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行为楷模,学为典范,举手投入间都要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

第四,注重自我反思。

“思则睿”“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对导师而言,反思并非走马观灯似的回忆,也并非不痛不痒、浅尝辄止般的怀疑,而应是对教学、师生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刻反省、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带有自我解剖、自我研究的性质,能激发导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帮助导师追求高层次的育人之术。导师的自我反思,首先指向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信仰、师德修养和职业素质等,“如果教师不能进行独立的反思和判断,保持自己的立场,而盲从于习俗、迷信于权威,那么可想而知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类灵魂。”[12]其次,导师的自我反思还指向其教育实践能力。导师应结合课堂教学,以教育叙事、反思日记、随笔等方式,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否达到“化人”的效果,以及怎样改善才能达到“人文化成”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