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生教育注入智慧
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言:“教育的智慧和机智可以看做是教育学的本质和优秀性,我们不妨说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30]作为引领个人和社会智慧的社会机构,大学要传播和培育学生的智慧,自己首先要有智慧。知识以“物”观之,智慧以“道”观之。研究生人文教育,就是研究生教育智慧与教育生命力的“道”。
(一)引领研究生教育步入教育价值取向的正常轨道
无论是在古希腊传统教育,抑或是中国传统教育,在教学生去追寻智慧的同时,自身在师德塑造、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深刻体现着智慧品性。这从前文所述人文教育体现的诸多观念中可见一斑。反观我们当前有“大师”“大楼”“大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实践,却很难给它立上“智慧”的功勋碑,因为它已偏离了智慧的原初轨道。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教育发展,不是缺少高楼大厦般的学堂,而是缺少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因此研究生教育才会衍生出“五重五轻”的问题,即“重论文的写作,轻思维的训练;重成果的获得,轻实践的锻炼;重统一的要求,轻个性的发展;重目前的‘见物’之所需,轻日后的‘见人’之所谋;重功利的立竿见影,轻素质的长期培育”[31]。正是这种智慧品性的逐渐淡化,使得研究生教育日益变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近年来,被绳之以法、身陷囹圄的就有不少属于这样造就的“人才”。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贯穿,人文精神即体现着教育的智慧。作为教育金字塔顶端的研究生教育,无论是其对文化品性的塑造,还是其学科专业的发展创新、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或是其对社会和个人引导功能的发挥,都势必要求人文教育“在其位”,以阐述教育的价值理想、生命智慧,丰富研究生教育“思想自由”的人文意蕴,传习爱国、民主、科学、创新等精神的信仰。
研究生人文教育关注如何培养理想的研究生、理想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是怎样的等问题。这些问题,从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中无法得到答案。研究生教育具有人文的教育观及人文的教育操作思路,就可以在市场经济、科技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复杂时局下处变不惊;也可以在内部管理的疑难过程中,协调好学术与行政的矛盾关系;更可以使教师在树人育人的工作中驾轻就熟,巧妙、准确、发人深省地给人以引导、启示和教育,最终使学生在校园中实现对生命的通彻理解,进而改变目前研究生教育种种不平衡的状态。
(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而释放研究生教育的活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点就是要推动研究生教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以此迸发教育的活力。
当前,高校在推动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过程中,主要以学科建设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但长期以来,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无一例外地强调专业学科的“纵深发展”,却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使得研究生普遍知识面狭窄,思维局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当代学科呈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趋势,具有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新的学术思想的萌发,以及新的学科生长点,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之中,人类重大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也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协同作战、合力攻关。显然,强调专深的学科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下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既不利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不利于各个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对研究生教育而言,必须注意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否则,学科界限将成为限制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与对话,而这取决于研究生教育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越高,则越有利于从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互补的角度来理解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有利于将彼此之间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整理清晰,互相促进。比如:在面对综合性和不确定的研究对象时,人文思维会引领我们先去“理解”,理解一个问题是解决它的必要前提;在推演科学思想发展的未来走向时,人文思维会提醒我们对科学进步不断进行反思和自省。可见,人文思维对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