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问题”的思考

一、“十个问题”的思考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一个人对问题的捕捉和思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一个人探究能力的强弱,至少是其所蕴藏的探究的潜力。

研究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以上,他们的思维存在着某种定势,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成年人一般会根据生活经验来解释或接受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已经过了问“为什么”的阶段,面对一些事物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正如杜威所说:“成年人本身默认了这种常规,他们陷入了经验的种种格式之中,并对这些格式安之若素。”[1]

在高教所的教学中,老师们是要研究生们问“为什么”,要求研究生们能提出问题。作为一名研究生,如果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怎么能称为“研究”生呢?我们总说“研究”,没有问题,谈何研究呢?

例如,张祥云教授在主讲“高等教育学”的第一堂课时,就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提出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十个问题”,具体要求是,分析为什么提出这“十个问题”,包括提出的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一开始听到这个作业,大家可能会说:“提出十个问题有什么难的?”其实并不容易,作为一名研究生,对问题的敏锐捕捉和多方位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一名刚入学的研究生,想要提出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十个问题”,仅凭自己那一点学识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要查阅分析大量资料。

在张祥云老师看来,任何教学都能发展人,但是讲授式教学着重记忆和复现性思维,而问题性教学则是一种高级的发展性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心理活动的情感—感知方面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

下文是榻同学的问题及分析。

引进外来文化,同时也要结合本国本土文化,并且首先需要重视本国本土文化,才有可能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一)问题意义

1.理论意义

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要想文化复兴,树立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理直气壮地把我们传统的、精华的文化和当今世界先进的外来文化结合起来。但由于我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经过了许多变化,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变化,包括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功利主义倾向等,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们并没有给我们国家找到真正的核心价值观。中国若想走向大国崛起,我们的文化准备就必须通过通识教育来建构,通过通识教育建构我国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从而树立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

2.现实意义

从东西方文化的角度探讨美国、日本高等教育发达的原因,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它可以为急于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样板。要教育年轻一代,文化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抉择,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要树立起对本民族文化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坚强信念。

(二)历史嬗变

文理学院作为美国通识教育的一种制度组织,是西欧高等教育的精华与美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本土文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创新的酵母。战败于法国而引发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催生了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同样,由于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意识,使得100多年前的美国大学虽然对德国大学充满了崇敬之情,却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100多年前,在哈佛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艾略特校长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美国的大学至今仍未从自己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它必须由种子长成,而不能从英国、法国或者德国移植过来……美国的大学应该植根于美国的社会和政治传统。美国的学院是独一无二的机构;美国的大学同样具有独创性。试想,如果美国人一味跪倒在德国大学模式之前,对其顶礼膜拜,那么,美国的高等教育顶多也只是一个二流的复制品,美国也就不可能成为新的高等教育强国。继承、借鉴、综合创新,是建设新的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明治时期日本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碰撞、融合的典范。日本在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同时,并不完全放弃本国的固有传统。1872年颁布的《学制》是日本西洋化的反映。但日本学习西方并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把法、德、荷、英、美以及俄国等国的不同因素综合到一起,从中选择适合日本国情的东西。而这之后主持制定《教育令》的田中不二麿和制定《学校令》的森有礼,又分别吸收了美国和德国的教育长处,并同本国教育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以“国家主义教育”为特征的日本近代教育体制。

从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教育的现代化,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传统教育的恢复与延续,而是一种结合日本国情的西洋化。在先进的文化面前,日本不是闭关自守,拒绝吸收;也不是全盘接受,不加选择。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还起到了中介作用。通过教育,西洋文明在日本扎下了根,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和活跃;通过教育也认识了本民族传统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持固有传统的自信心。因此,西洋化是明治时期的一个口号,而西洋化与日本化的结合才是日本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经验。

继明治时期教育改革之后,1945年至1955年,日本进行了其教育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的背景是日本战败,国内经济濒于崩溃,社会一片混乱。日本政府根据美国占领军当局的意见,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一次全面的美国文化入侵,这之后的所有改革,无一不渗透着美国文化的痕迹,如教育民主化、教育法制化和教育个性化,在教育机会均等、普及义务教育、提倡“生活教育”方面,无一不渗透着美国文化的痕迹。但日本又在这种强势文化面前,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量,即“为我所用”。通过十几年的改革,日本既未全盘“美化”,而又不同于战前的军国主义形象。教育在这里再次充当了“文化扩大器”,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研究思路

(1)查找并阅读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资料,分别整理出关于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引进外来文化并结合本土文化的内容;

(2)分析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繁荣的原因,提炼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创新是其关键的观点;

(3)阐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引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创新的借鉴意义。

通过榻同学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这“十个问题”的作业不仅扩展了研究生看问题的视野,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如何系统地分析资料、系统地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被激发出来,教师独白式地叙述新教材,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教材不再占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独立地掌握未知知识的教学—认识活动,课堂中充满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很好地处理了研究生教学中教师指导和学生自我活动、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在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而且学会了“如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