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出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
在研究生的课程结构中,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而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教师往往关注的是“事实的知识”,却忽视“价值的知识”,导师研究生普遍掌握了大量“何以为生”的技能型本领,但是却缺乏对“为何而生”的智慧型思考。对专业课程内蕴的人文价值的忽视,是导致研究生专业知识丰富,人文精神缺乏或者“有知识无教养”的主要原因。因此,不仅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增强,而且其人文素养的提升都应从根本性的专业课程上下功夫。
而从课程的角度来说,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不需要教师费力寻找额外的人文素材,只需重视专业知识背后跃动的生命音符,挖掘并应用专业知识中所自然蕴含的人文资源。因为,尽管科学知识是对自然规律的客观描述,但任何专业的科学文化都是由人创造的,都产生和存在于一定的人文文化背景中,因此,从知识的建构情境着手,专业教师需要从专业、学科发展史的角度为研究生打开兴趣之门,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如可以将学科发展过程中优秀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感人事迹告知研究生,帮助他们从探索的角度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可以将专业知识的历史重责与现实使命展示给研究生,以激励他们产生以繁荣学术、追求学术创新、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的科学研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需要将专业知识中“美”的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为学生营造“知识即含美”的充满美感的知识殿堂,给其以赏心悦目的美的陶冶。
同时,不同于本科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累积,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训练更具实践性,很多研究生从事的科学研究的项目直接来源于社会问题,而科研成果又直接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可见,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应始终体现对人类的关怀,始终与人类广阔的生存环境相连。
这就意味着,研究生专业课程除了导出专业知识内蕴的人文内涵,还可以拓宽专业眼界,将专业知识与广阔的生存环境相连,把科学知识从不容置疑的概念、事实中解放出来,以促进研究生从生活而非纯科学的角度解读知识,唤醒他们对日常生活的人文反思。比如,专业老师可以从逆向思维出发,将某些人利用专业科学技术危害世界的例子分享给研究生,使他们树立起“致力科学、造福人类”的思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