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践误区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中,往往由于认识偏差、把握不准等原因导致实践变异,因未能及时发现而演化成误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实践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固守本科”模式
研究生人文教育有其特殊性,不能完全因袭本科人文教育的模式。而现实中存在一些固守本科模式的做法,比如:模仿本科“课程+活动”的培养模式,忽视研究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的培养;模仿本科以年级为单位抓工作,忽视从学科专业的角度着手;模仿本科集体学习、集体活动,弱化研究生培养小班教学的影响;模仿本科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实践等。
这些表现忽视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群体的独特性,导致一些人将研究生教育仅仅理解为本科生教育的延伸,非常自然地用本科生教育的模式来套研究生教育的实际,用本科生教育的规范及其价值定位来评定研究生教育,从而模糊了研究生人文教育所需的针对性,削弱了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实效。这在一些地方院校、新型院校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主要是受长期存在的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研究生教育体制不完善及经费投入不足和本科教育惯性的影响。
显然,研究生教育应比本科教育高出一个显著的台阶来,每一位研究生的个性禀赋、学习风格和价值观都有所差别,仍采用统一的本科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千差万别、兴趣各异的研究生学习科研的需要,研究生教育亟待加强整合。因此,无论在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研究生人文教育都要突出针对性。
(二)“简化替代”行为
主要表现为在实践中将人文教育简化,浓缩为人文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活动教育,而人文学科教育常常被“科学化”,基本的人文底蕴、能力、创造性等被作为一种技巧来训练;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人文活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以少数研究生学生干部的活动来概括全部研究生的活动,或以有限的活动形式,代替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全过程。
对于研究生阶段来说,一方面,这些内容与方法过于单一,远远解决不了研究生心灵的饥渴,反而成为一种额外负担;另一方面,也消解了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进行人文教育的责任,也就忽视了研究生专业教育本身所内蕴的特殊性和人文性。
(三)“维持会”现象
“维持会”现象,是指研究生人文教育实践误区的一种不良工作状态,体现出研究生人文教育缺乏系统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主要表现为:在机制上,研究生人文教育倾向于表面化,有名无实,尽管表面上有一些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对思政理论课专业教师及研究生导师队伍也提出了严格要求,但这些工作大都没有落到实处;在管理上,规章制度大多停留于纸面,或者为了方便管理,强调共性要求,没有对专业不同、性别不同、人格特点不同的研究生进行差异化的教育等。人文教育似乎成了工具、衬托品。
诸如此类的现象,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由于人文文化往往不能产生立竿见影之效,无法满足一些功利追求。这是违反教育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精神的,偏离了教育应注重德性培育的本意。这是现行研究生人文教育应该深切反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