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产婆术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开端。古希腊的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产婆术”教学法。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既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与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17]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讥讽。教师在让学生认识到真理前,并不将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而是在和他们谈话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观点,然后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来的观点是不准确的,使其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缺陷,从而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追求。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有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动力。
二是“助产术”。苏格拉底认为,“人一出生,就禀有观念,这些观念是天生的,并非后天才拥有……教师之教学,类似产婆将胎儿‘引出’而已,产婆绝对无法‘由外往内’地赐给产妇婴儿,却只能‘由内往外’将婴儿接生下来”[18]。在使对方意识到自身认识的杂乱,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发问、刺激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自己进行分析与思索,引出真理性的认识,得出结论。
三是归纳。在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后,使他们学习运用归纳法,在个性中发现共性,从个别中总结出一般。
四是定义。对找到的知识或者真理加以描述和表达,让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苏格拉底“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探求知识,与现代教育中的探究性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看作西方探究性教学的开端。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对学生探究精神的习得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发挥教学主体的主动性。
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关键环节,就是教师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对话中提问、探究,把学习变成一个个体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在客观条件的作用下,学生对知识的新需要与其已有的知识发展水平之间处于不断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旧的矛盾不断解决,新的矛盾不断发生,从而推动了学生成长,这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苏格拉底“产婆术”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思索,探究问题,进而解决疑难问题。这正是现代探究性教学所倡导的。
其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在苏格拉底看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于知识和真理的独特认识,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并认识它们,帮助受教育者发挥自身的潜能。苏格拉底“产婆术”的重要内容就是将掌握知识和真理的方法教给学生。这种方法不是把知识直接教授给学生,而在于启发、诱导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从内心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其三,有益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对教学活动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而且有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苏格拉底不限制谈话对象的社会地位和年龄,谈话的过程也是平等的交流讨论过程。双方可以自由思索、自由探究,不设置固定的模式,这样就使得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思考、探究以掌握知识和真理。这对于现代探究性教学的环境设置及师生关系的建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