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的协同效应
“教育结构的运行归根结底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7],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体。教学过程中两主体间的合作程度决定着教学取得的成效。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以及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结构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开始大放异彩,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即学习主体——学生的引导者。而沙龙是一种非常强调自由、平等、互动的模式,将它引入到教育过程中来,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变得更加的平等和自由,老师同学生间的互动变得更为自然和频繁,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也变得更为明显。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教师单向地发挥作用,而是师生共同携手,相互促进,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沙龙中,虽然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但是教育范畴内的沙龙,其参与的主体多为师生双方,而教师作为长者,作为相对于学生们更“术业专攻”“闻道有先”的人,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即使怀抱着平等、尊重、宽容的心态与学生们相处,也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们当作榜样去学习和效仿。基于此,教师应从严格要求自身做起,为学生起到好的榜样作用。
首先在沙龙中,教师的为人治学态度,都会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学生们也会敏锐地感知到,因此教师要时刻发出自己“导人向善”的声音,恪守自己“育人以德”的道德使命,要善于体现自己“日新经术”、博览群书的热情,还要有善于反思、勇于反思自己的态度……学生们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会深刻地被这些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尝试成为自己崇拜的那个人。
其次,在沙龙中,以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探讨为主,在双方你来我往的交换观点和讨论中,学生们可以学到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独特的思维方法,以及做学问的研究方法,这是只有在不断的相互交流和倾听中才能够获得的,相比传统教育关系中那种只是传授既定知识的做法,沙龙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加学到了学习的方法。
另外,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作为对话的另一主体,也在向教师不断传达着他们的见解和思路。在这其中,既有创新和独到的看法,也有深刻而有力的质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这种互动,为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还有启发、拓展,所谓“教学相长”大概就是如此。
在沙龙中,学生和老师之间通过平等、自由又频繁的交流对话,使得双方共同获益良多,这远比“独学”收获更大,同时教学效果也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