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指导误区
(一)指而不“导”
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制。导师,顾名思义,其重要任务就是“导”,包括导思想、导人格、导学术、导方法、导创新等,其中导思想、导人格更是研究生导师义不容辞的首要责任。但是现实生活中,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存在一种“指而不导”的现象。“指而不导”主要是指研究生导师在其教育行为上,比起关心学生个人的生活、精神和道德状况,更偏重于关心如何指导学生修好课程学分、熟练进行课题或实验、撰写单篇学术论文、完成学位论文等。
研究生导师在教育行为方面的“指而不导”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以雇佣关系、工具性交往代替师生关系、心灵交往,只把研究生当作廉价的科研劳动力随意支配和使用,忽视其对研究生的育人职责;第二,以纯粹学术交往取代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即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交往片面局限于学术科研领域,较少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日常生活领域;第三,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放任自流,敷衍了事。
(二)“小作坊式”指导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制度中明确规定实行导师制,并强调要进行导师组指导。但在实际培养中,存在一些“小作坊式”指导。这种“小作坊式”指导过于侧重导师中心式的指导,导师组的团队效应和群体力量发挥的作用较小。
研究生人文教育需要培养研究生的大胸怀、大智慧、大境界、大品德。在小作坊式的培养方式下,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不利于研究生开拓视野,因此应建立导师组,建立合理稳定的学术梯队,使研究生在“导师负责,集体培养”的良好学术生态中得到提高。
【注释】
[1]杨叔子.《游褒禅山记》对研究生教育的启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3(6):6.
[2]杨叔子.《游褒禅山记》对研究生教育的启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3(6):6.
[3][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4]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13-03-04)[2018-12-16].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82.shtml.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3.
[6]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
[7]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67.
[8][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2.
[9]戴继天.论研究生德育理论体系的独立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2.
[10]余自强.生物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51.
[11]阎峻.论研究生的专业思维与专业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0(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