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

本立而道生。人文教育的本真,最根本地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人”,二是“本”。它强调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本”而不是“末”;不能见物不见人,也不能本末倒置。它体现出以下教育意蕴:其一,人是教育的目的;其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其三,反过来说,它是对教育的各种权宜性、功利性、工具性的否定,是对“见物不见人”的教育的否定。

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以实现人的价值为导向,以实现人的自由为依归,让生而为人的“人”去面对、去思考、去实现作为“人”的使命,从而也就去面对、去思考、去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正如康德所说:“人的目的是‘做人’。”[17]杨叔子在谈到大学教育时也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级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才;器是物,物是死呆呆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18]这些都表明,“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纵观历史,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人文教育家,无不强调“以人为本”是教育之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并将“学在官府”下移至“私学”,使得学生无论贵贱贫富,不论秉性高低,不管年龄大小,均可接受教育。此举正是孔子对当时教育乃“贵族教育”在观念与实践上的突破。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将“德”放在书院办学理念之首位,指出“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此举乃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学校教育对学生心性的遮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学校不可视为贩卖知识的场所,他强调人格的养成,人性的发展与觉醒。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思想,强调自由教育须学习不具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物赫钦斯极力批判现代教育的职业化、非人化倾向,将大学教育的终极理想确定为智慧及至善,他认为大学的教育目标应着眼“人性”,培养有学识、有智慧、止于至善的人,而不应只着眼“人力”等。这些都表明,人文教育的历史体现了教育为摆脱人被抽象化、工具化、功利化,而追求人的完整性的努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