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统一、实践探究的过程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愿望[21],也就是说,人的天性中有求知欲望。正是因为人有求知欲,探究活动才有了得以进行的前提。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研究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强调研究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过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一定的专业知识。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另一方面,能力对于知识的获得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是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的,能力是在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发展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很有影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叔子院士则认为:“严格地讲,这句话不完全对,因为有知识是有力量的必要条件,但绝对不是充要条件。这句话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反面讲即‘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这就对了。”[22]分析起来,杨叔子院士更强调能力、强调素质。研究生探究性教学不仅要培养研究生扎实的专业理论,更要培养研究生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养料”为能力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获得知识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众所周知,基础知识是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构成,是拓展知识、深化学习的基础。基础知识就像大江的源头,从发源地流出的清澈见底的小溪,甘甜凉爽,能力和新知识就像渐渐注入的其他支流,最终形成了气象开阔的大江大海。若源头之水枯竭或者受到污染,想要喝到甘甜的山泉是不可能的。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强调“体验”的工夫,更多地强调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所谓体验,是人对事物或生活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过程及结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就受到高度重视,如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孟子讲“反求诸己”,朱熹讲“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王夫之讲“学思相资”等。这些都是要求认真思考,用心体验。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参与教学的师生都是有着独特个性的生命体。在这个过程中,知识通过教与学的交互作用获得新的活力,这种新的活力又不断提升着师生的能力和品质。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精髓是探究,探究的核心是问题。即探究从问题开始,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对问题的敏锐捕捉。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体验到自我探索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教师不会包办研究生的学习,而是会结合学科特点、学术的前沿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耐心地向学生提供有助于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意见。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过程,是让研究生在探究实践中亲身体验、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不断建构和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在自由、自主的过程中去尝试、去锻炼、去体验,从而培育和展现自主性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