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主体多向互动

三、师生关系:主体多向互动

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曾说过:“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其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其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其在‘富于想像’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人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像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5]师生、生生在交往过程中,必定会产生联系。因此,要实现师生主体间的多向互动,就要倡导平等、交往、对话的师生关系。

平等应着重体现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态度上。师生交往不应只限于课堂范围内,应拓宽师生互动的领域;师生对话不应是制度上的规定,不仅仅意味着语言层面上的你问我答,而应充分体现思维、情感、学术上实质性的碰撞、沟通与理解。这就需要导师改变传统“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树立互动意识,立足理解,尊重差异,以自身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教化学生;学生也应对导师给予人性的理解,而非神性的崇拜。生生之间要摒弃“你不能比我强”“我要防着你”这种变形的竞争意识。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情境,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成为良师益友,这样才能与对方产生学术上以及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创造一个健康的师生、生生互动状态,为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研究生不单单是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习者,也是一个研究者,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学生。师生不仅在人格、生命尊严的层次上是平等的;而且,由于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教师和研究生更是合作、探究的学术伙伴,在彼此质疑、批判和互助的学术氛围中实现自我超越和共同成长。因此,研究生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摒弃等级性质的师生关系观念,在学术探究面前,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探究性教学理念,通过平等、共生的教学、探究,研究生不仅能学习到教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方法,还能濡染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