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主体间互动交流的教育情境
人文教育要遵循师生主体间的多向互动规律,同时,应不失时机的营造有利于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互动交流的教育情境,让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有更多的进行双向交流的机会,从而为导师掌握研究生的思想、人格动态,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研究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提供便利。
然而,现实的境况却是,有限的缺乏交往和对话的教育情境成为研究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比如,研究生师生交往之间形式单一,主要集中于学业范畴,有限的时空交叉点局限于课堂或实验室;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加上研究生倾向于自主学习的特点,以及导师行政职权、科研任务的负担,导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接触极为有限;大学合并或多校区的办学格局又使师生的居住空间相对分离,“大师”难得一见,“大楼”却都很辉煌。这也正是当年梅贻琦校长所忧虑的,“今日学校环境之内,教师与学生大率自成部落,各有其生活习惯与时尚,舍教室中讲授之时间而外,几于不相谋面”。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营造师生主体间互动交流的教育情境的关键应是融通研究生的学术世界与生活世界。这就需要从主体间互动交流的形式、领域、空间着手,将教书育人、导人向善与研究生的生活世界和学术世界密切联系起来。
首先,要重视导生“面对面”的互动交往形式。正如陈平原先生曾说:“在我看来,青灯苦读,永远代替不了亲承教诲,即便在电视普及的今天,也不例外。有许多东西,比如人格的熏陶,心灵的激荡,便非‘面对面’不可。”[15]无论导师还是研究生,即使是在有限的时空交叉点上也要重视这难能可贵的“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当然,研究生教育是非常个性化的教育,这使得师生“面对面”的交往情境可以更为灵活、丰富,比如:读书会、茶话会、研讨会、学术沙龙、学术交流互动平台等。
其次,拓宽师生互动交往的领域。尽管导生之间的互动交往绝大部分是立足学术的,但除了学术理论的探讨,茶余饭后的生活美谈也有独特的育人效果。斯蒂芬·利考克在描述20世纪20年代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时谈到:牛津大学的导师们喜欢叼着烟斗,与学生们闲聊。他们“所做的就是召集少数几个学生,向他们喷烟,被系统的喷烟,喷了四年的学生,就变成了成熟的学者”。利考克所说的是牛津大学的本科生能够通过“聊天”获得导师所拥有的默会知识,变成“成熟的学者”,对于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
再次,开放互动空间,营造开放性交流与私密性沟通的氛围。国外的大学非常重视营造开放性交流与私密性沟通的氛围,其大学建筑近40%的空间都是公共的。对此,我们可以予以借鉴,在建筑上合理布局,开放交往空间。如厦门大学“兼爱”楼、深圳大学“耕耘”楼等教师宿舍区与学生宿舍区相距不过百余米,学生每遇疑虑困惑,不论学术上的还是生活上的,皆可及时问难于师。又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老少学者居息一堂,朝夕相处,既可以使师生在研究学问、追探真理的过程中快速成长,还可以使之体验到自然质朴、富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活,继而达到促进心灵交往的目的。
最后,可开发网络交流平台,利用校园网、学者论坛等现代化的信息渠道加强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