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牧羊式”培养

一、教师:“牧羊式”培养

研究生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在研究生培养中,“牧羊式”培养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所谓“牧羊式”培养,是指既给学生以方向的指引,又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如同一位牧羊人,将羊群带到水草肥美的地方,任羊群自由觅食。牧羊人最重要的职责,是让他们的羊群保持完整,保护它们免受狼和其他食肉动物的袭击;另外也要监督羊群迁移,并确保他们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范围,以便进行剪羊毛的工作。牧羊人也有分工合作的行规,通常数个相熟的牧羊人之间会形成小组,一起照顾一个庞大的羊群,又或者把各自的小羊群聚集起来一并照顾,这样每人都会尽力履行责任,且不容易丢失羊只。这段期间牧羊人在野外会在同一个简便的小帐棚里休息,每天轮流带羊群寻找草源,以及到邻近的小镇采购食物。

牧羊人的故事对研究生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牧羊人并不会过度限制羊群的活动范围,也不会为了让羊快速长大而逼迫羊群疯狂进食,而是引导羊群有节制的活动。“牧羊式”培养,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研究生自主探究。

当然,“牧羊”不是“喂羊”,即使牧羊人先打好草让羊来吃,也不是自由散漫、漫无目的、放任自流的,也不是让学生囫囵吞枣,或者“一口吃成大胖子”。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导师平时对学生没有严格的学习要求,比如需要读哪些书,需要定时做什么报告,甚至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不会多加干涉,全凭学生自觉。这样的培养方式不利于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实施,不利于研究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进行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时,导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指引方向。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由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教学时应注重启发思维,引导讨论,更多地要求学生自己去讲去实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究精神和科研能力,在师生间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问题式、讨论式和发现式教学,鼓励研究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为他们提供可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来看待所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的机会,努力使课程学习成为师生共同探讨、获取新知的发展过程。同时导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是学术界近期的研究进展及时补充到课程讲授中,还要重视跨学科的教学。教师要鼓励研究生熟练使用“显微镜”,窥探本学科的本质与奥秘,也要让他们经常使用“望远镜”,掌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其他学科进展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