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龙的起源
沙龙,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沙龙”原意指“会客厅”“主厅”,后来慢慢演变为对一种上层社会的介于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之间的社交场所的称呼。就地域而言,随着西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从意大利转移至西北欧,沙龙文化在17—18世纪的法国巴黎发展至鼎盛。
在17—18世纪的法国巴黎,沙龙多以一位富有学识与社交才能的优秀女性为中心角色,她通常被称作“沙龙女主人”,她们在沙龙中通过优雅的举止、机敏的语言、圆滑温婉的社交技巧等,在严肃的知识分子群体与喧哗的社交界之间起着一种强大又低调的黏合剂作用。当时沙龙是典型的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沙龙女主人通常为上层贵族女士,发展到后来,沙龙开始慢慢褪去贵族色彩,更加不讲究形式,凡是有才能的人都可以进入它的大门。沙龙女主人也逐渐由上层贵族女士变成新兴中产阶级的妇女,这一时期的沙龙被称为“洛可可沙龙”。
哈贝马斯认为,“沙龙是宫廷的精神遗产”,是没落的宫廷公共领域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过度的桥梁。[1]德国作家瓦·托尔尼乌斯通过细致描述15世纪到19世纪500年间的近代西方沙龙的精彩片段,将不同时期的沙龙通过生活的角度和漫画的笔法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也展示了那些富有热情、知识底蕴、文化内涵的人们如何把社交演变为艺术。在书的译序部分,该书译者、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指出:“作为社交与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沙龙既是重要的学术和艺术的中心,同时也是引导新思潮和新风尚的活跃场所。”[2]沙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巴黎深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同其长期存在的沙龙文化是有紧密联系的。
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大发展,沙龙谈论的话题变得更加广泛,形式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自由,不讲究等级观念,主持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变得更加具有包容性,沙龙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普遍的聚会方式与信息交互的平台。一些学术研究者开始将沙龙融汇到学术活动中来,用沙龙的形式从事学术研究,由此便产生了学术沙龙。
按照沙龙的呈现形式,可分为两种沙龙:一是基于活动的沙龙;二是基于文字的沙龙。基于活动的沙龙,是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为表达形式的沙龙,是通常所指的沙龙。基于文字的沙龙,是以文字为表达形式的沙龙,多以报刊、网络平台等为载体,例如,报刊开设的读者沙龙专栏、话题讨论专栏,以及网络学术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