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的体验
生物学上有“反刍”现象,俗称“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后,经过一段时间,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也比喻对过去的事物反复地追忆、回味。哲学家涂又光先生曾提出了教育上的“反刍律”,强调学生对早期学习或先前学习的消化和回味。
肖海涛教授主讲“外国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等课程。“外国高等教育史”安排在第一学期,是以专题课程的方式进行,每次课程的时间是半天。在第一节课上,肖老师就提出要求:每一专题结束后,大家都需要做“反刍”,也就是每次专题讲座课后,研究生们都要这次课的所学、所思、所感、所想进行整理与反刍。这既是对这次课的整理与总结,又是对自己认真学习、努力思考的肯定,同时也包含着对自己缺点和不足的反思。下一次上课之前,肖老师要求大家将上一次课的反刍内容与大家进行分享。这样,由一个观点出发,引发了对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或对多个问题的讨论。肖老师还说,这其中就有中国传统教育智慧,即《学记》所倡导的“相观而善”的意蕴。
“态度决定一切”。想要做好反刍,首先要“慎于始”。对于研究生而言,要怀着真诚的、认真的、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如果学习态度不端正,心中杂念太多,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与钻研,开始的时候没有诚心去学习,那再长的时间也是徒劳。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没有踏实地学习知识,没有经过慎重周密的思考,怎么能写出用心的反刍?
在反刍的过程中,大家围绕自己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印象最深的地方进行思考和整理,由此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引出多方面的思考,这些思考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新的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在这样的体验中得到了强化,并增强了他们学术研究的动力和能力,这其实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有时候,有些研究生的反刍洋洋洒洒,可以变成一篇小论文,这对于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大有裨益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固着点,已有的知识可以作为获取新知的工具。每项新知识既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推陈出新,又不断化新为旧,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与点评、同学的交流与讨论,便形成了更加立体的知识金字塔。反刍就是为这知识金字塔添砖加瓦,使其更加牢固。
反刍,其实也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研究生的学习与本科是不同的,研究生是要在系统的知识理论的支撑下进行研究,以提高自己的钻研探究能力,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因此,研究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反刍中随处可见研究与学习的影子。课堂其实就是大家研究和学习的场所,大家将自己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个人的实际感受和想法记录下来,写进反刍,正是在学习中将自己想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描述出来,在研究中将自己想进一步学习的知识表达出来。
肖老师曾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反刍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自我教育的方式。在每一节课开始之前,肖老师会将大家的反刍整理到一起,与大家分享。肖老师常说“相观而善”,通过交流、分享每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吸收别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何尝不是一种合作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所想记录下来,经过一次次的反刍,大家会看到自己一次次的进步,对于自己来说,这是一种有形的激励;而通过别人分享的反刍,看到他人的进步,对于自己来说,则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在这有形和无形的相互作用中,自我教育正在悄然进行。
例如,在一次课后,阳同学有如下的反刍。
“相观而善”意指同学、朋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里可以做两种解释。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也可以一分为二来讲。一是说同学、朋友之间相互学习,这也是这句话主要涵盖的意思。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合作性、小集体性、互惠性的学习,跟我们高教所学习模式相差无几,这种“相观而善”式的学习不仅可以发挥每个人的独特个性,还可以学习他人长处,相互提升,应该提倡。但它需要每个人都诚心实意,真性情些。二是说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特别是学生应该从课堂、生活中对老师的一言一行有所领会。教师举手投足皆是智慧,学生应该相观而“上”。这里的“上”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上”。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跟“相观而善”扯上关系似乎有点牵强,那我们这样来看:把每个人分为现实中的自己和虚幻世界里的自己,让这个虚幻世界里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多对话,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得以修炼,最终达到宁静、平和。
阳同学的反刍对“相观而善”的意思做出了自己的诠释,“相观而善”不仅是观别人,更要观自己。他将自己的研究精神融入反刍之中,也传递给了每一个与他分享反刍的同学。
再如,肖海涛教授在讲授“印度高等教育”这一课时,对“苦行”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听完课后,阳同学专门对于“苦行”进行了反刍,其中有如下一段。
苦行是宗教语。佛教、印度教、婆罗门教等都有苦行。一般来说就是要人通过炼狱般的磨炼,以达到修行目的。苦行者虽在苦行却不会认为这是一种痛苦,反而会觉得是纯净的、是神圣的。这让我想起了川藏路上一路朝圣的人们,五体投地,心灵至诚,行为至纯,不觉困苦,反而会为自己的每步前行备感兴奋,心灵也得到安抚。当下我心生敬意,因为这是我所不能的。我想苦行本来也是快乐的吧。如今,自己也能算是个所谓的有知识的人,不能说是知识分子,还在修行,还需苦行,能不能把读一本书当作快乐,能不能把每一次练笔当成快乐,能不能兴致盎然谈论真正的学术问题,饶有滋味地咀嚼这些问题,这是未来需要勉力的地方。正如老师所说,“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读书应该诗意一些。文山湖旁,荔枝树边,手捧圣贤,感受大自然的灵性,快哉,快哉!嘿嘿!乐意做个这样的苦行者。
同学们认为听肖老师上课,有如置身花海般的美感享受。在另一次课后,王同学有如下反刍。
听了肖老师的课后,我们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同时,引发了我对美感教育的思考。
梁漱溟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人一生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人与物的问题,二是人与人的问题,三是人与心的问题。如果说人与自然的关系靠自然科学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靠社会科学来处理,那么人与心的问题就需要艺术宗教来慰藉。美感教育所能提供的情感体验就成了这一“慰藉”的必然。但是,就现在的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来看,自然科学比重不断增加,美感教育日益边缘化,似乎逐渐成为课程设置上的空白。这可能使物质层面的追求占据主导,引起一些大学生养成极端的现实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态度,随之而来的可能有道德滑坡,甚至引发社会负面事件。这实际上就是高等教育中审美价值和工具价值失衡,将课程看作是换取社会价值的工具而非自我提高的内在资源,因此人文素质的缺失实质上是高等教育的缺憾。
那么,如何在高校中真正地落实美感教育?我认为至少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要有制度的保障,这里需要国家政策对于美感教育的提倡和监督,建立美育教学制度,拟定教学大纲等,确保美育的实施;第二是课程设置的改革,增加美育课程并改良教学模式,使学生不是被迫接受传统的考试导向,而是有机会接触真正的美育并被其感染,从“被迫学”到“爱学”;第三,是教学资源的保障,其中包括教师、教材、场所、设施等资源的充分配置,确保美育的教学效果。
希望美感教育早日回归高校,使更多的学生体会美,认知美,享受美。
肖海涛教授在教学中坚持要求学生进行反刍。这其中有“温故而知新”的良苦用心,包含着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倾听”的情感交流,也蕴含着“相观而善”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更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尝试。